在《甄嬛传》中,苏培盛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对剧情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处事时能够游刃有余。他是太监中的人精。那么他到底有多聪明呢?从他如何把余莺儿引荐给皇上就可以看出。
在除夕夜里的宫宴上,由于华妃不知道纯元皇后的喜好,所以在宴会中布置了梅花。皇上看到这些后想起了最爱梅花的纯元皇后。于是想独自一人去倚梅园看看。
碰巧这时甄嬛也在倚梅园祈福,皇上听到了甄嬛的那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当时皇上独自一人从宴会上出来醒酒。正在怀念与纯元皇后的过往,偶然听到了有人在念纯元皇后生前最喜欢的两句诗。
瞬间来了兴趣,说到:谁?是谁在那里?再不说话便让人把倚梅园翻过来。甄嬛当时不想引人注意便谎称是倚梅园宫女。皇上想往前走靠近甄嬛,甄嬛这时谎称鞋袜湿了正在换,阻止皇上靠近,趁机跑回了碎玉轩。这下子彻底勾起了皇上的兴趣。
回去之后,就叫苏培盛去倚梅园寻找这个宫女。苏培盛服侍皇上那么多年自然知道皇帝的心思。苏培盛经过分析后可以得知,皇上对这个姑娘的喜爱或许只是因为纯元皇后。
这就表明这个姑娘本身怎样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她能对出皇上说的这句话。只要符合这一点,她就可以作为皇上的情感寄托得到宠爱。但皇上对这样的姑娘应该只是一时的兴趣不会长期的宠爱。所以这个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人来缓解皇上对纯元皇后的思念即可。
这个时候他知道了皇上的心思,但并没有大肆宣扬皇上要找能接出“逆风如解意”下句的女子。而是把大家聚到一起之后说:“皇上出了个对联,无论是太监还是宫女,谁要是能对得上,皇上重重有赏”。
这里就凸显出苏培盛在宫里的处事智慧。之所以这样做,一来是为了保护皇上的颜面。二来是怕如果皇上的真实目的被大家知道。那么就会有别有用心的人 ,来利用这次机会主动接近皇上。
没过一会儿,余莺儿真的把下联“容易莫摧残”答了出来。
到了这里有人会想,苏培盛直接把余莺儿领到皇上面前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还对皇上说自己差事没办好?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苏培盛不敢却定余莺儿就是当晚的那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苏培盛看出,余莺儿并不符合皇上的喜好,这点从余莺儿第一次见到皇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其次有可能那晚在倚梅园中,与皇帝对话的人,不是倚梅园的宫女。并且倚梅园中有宫人恰巧知道这两句话 ,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他就培训余莺儿,教她如何在不经意间说出那晚的故事。从而帮助她得到皇上的认可与喜爱。
为什么是不经意间呢?是因为他不确定这个人是不是皇上,那晚遇到的那个姑娘,所以他不能直接告诉皇上找到了,只能让皇上自己承认。所以苏培盛是这样做的,他先和皇上说自己办事不力,请皇上消消气,喝一杯茶后在惩罚他。
这时再让余莺儿端茶上来,余莺儿身上不知到底是有意的,还是因为长时间在倚梅园工作,身上沾染了梅花香气。皇上一时间闻到了梅花的气味。然后余莺儿以惊扰圣驾为名请罪。说自己在倚梅园当差,身上不小心染上了梅花的香气。
如此一来,皇上自然会关注到这个送茶的姑娘。几句问答之后,皇上发现余莺儿完全知道那晚发生的所事情,所以只能确认她就是那天晚上的姑娘。
如果这事儿成了,皇上自然少不了苏培盛的好处,如果这事不成,余莺儿根本没有引起皇上的注意,那也不过是白忙活一场,让余莺儿重新回去倚梅园当差就是了。对苏培盛没有太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苏培盛如今撒的这个谎话,竟然为日后避免了一场灾祸。我们知道后来皇上与甄嬛相遇,余氏备受冷落心有不甘,于是联络花穗和小印子在甄嬛汤药里下毒。
余氏这件事败露之后,甄嬛趁势把当日倚梅园之事向皇上揭穿,后来余莺儿因欺君之罪,被下令赐死,如果当日苏培盛,直接把余莺儿带到殿前,就说这个人就是那晚倚梅园里的宫女,那么余莺儿倒台,苏培盛同样避免不了欺君之罪,也会受到牵连被处置。
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在后宫生存不易,一旦走错一步就会身陷囹圄。也可以看出苏培盛的圆滑和处事智慧。
感恩阅读,欢迎关注。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