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李老师的书,穷养 富养 教养。
“穷养”和“富养”的本质不是教养之“养”,而是穷和富。
一个心理健康的普通人,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绝不会纠结于此类冲突。
很多家长不顾及家庭条件,“打肿脸充胖子”,见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也要勒紧裤腰带给孩子买钢琴,见人家的孩子打网球,要去报名打网球。非得富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孩子从小接受贵族训练,更突出的表现是孩子小时候的溺爱和长大后的完美苛求。
背后的心理动因就不需要说了,这是家长们有深层次的自卑造成的虚伪。
大量的纵向研究可以得出推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使真的成了富人,也绝对成不了贵族,他们常常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是陷入“穷养”还是“富养”的两难境地,小时候内心的分裂开始在磁带身上凸显。
很多家长宁愿拿出资金给到孩子一些物质上满足,还有一些特长班的辅导,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却忽略了孩子精神支柱。
我们知道一个人之所以打垮都是被他的精神所打垮。
这几年对学生咨询案例翻倍增长,特别是从初二开始较为明显,高中的学生更不用多说,厌学休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却没有给到真正的精神支柱。只是一味的满足物质需求。一旦跨入青春期,特别是孩子13岁以后,一系列问题呈现的时候,家长开始紧张,焦虑,担心。
一个孩子12岁前人格形成,16岁人格定性。16岁前家长是否真正关心孩子的未来?
真正智慧的家长是给到孩子做精神的投资。精神的投资,百分百受益。也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之重!家长们是否真正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富人把自己的孩子“穷养”?穷人的孩子是否把孩子“富养”?“教养”之“养”,是聚基于家庭条件的培养,也就是富人不装穷,穷人也不炫富,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父母的人格和品行要比财富起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