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1.
它没有泰山雄伟,没有华山险峻,没有庐山奇秀,也没有天门山神秘,但是谪仙人李白一生却有七次涉足于此,并留下了一首旷世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山中所有的鸟儿都振翅飞向远方,倏忽之间消失在视野之外。头顶的一朵白云也飘去了天边,没有任何留恋。我和敬亭山相对而坐,渐生情趣,两不相厌,仿佛多年的知己一般,心意相通。
李白与敬亭山的故事,有点浪漫,也有点香艳。《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有点孤独,有点寂寥,更多的却是释然。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用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二十七年,游历了八十多座山川,留下很多不朽的名篇。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的泰山;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华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峨眉山;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黄山等等。其中很多当时并不知名的山川因为留下过他的足迹和诗篇而被后人知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的东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等等。李白虽喜名山,却很少故地重游。而安徽宣城的敬亭山,他却前后去了七次。
有人说李白七访敬亭山,是为了寻觅一段爱而不得的真情。山水关情,因人而起,这个人便是玉真公主。
李白年轻时素有政治抱负,希望仗剑边塞,以“济苍生”。怎奈理想照不进现实,他一度陷于报国无门的愁苦之中。公元七百三十年,二十九岁的李白来到长安,初遇玉真公主,惊为仙人。“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玉真公主也赏识李白的才华,把他力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封他为翰林学士,李白以为从此便可以纵横驰骋、一展抱负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志得意满的诗人,对玉真公主的知遇之恩铭感五内。再加上他们共同的道教茅山派背景,又生出惺惺相惜的情感。可惜李白率性不羁的性格与官场的阿谀奉承格格不入,屡遭排挤,郁郁不得志。一年后,他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爆发后,玉真公主因讨厌朝堂的权力之争,出家为尼,隐居在了敬亭山。
由于以上渊源,有人说李白多次造访敬亭山,就是为了探望玉真公主。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肉身就葬在了敬亭山。几个月后李白也与世长辞了,他的墓冢在安徽当涂县,距离敬亭山五十公里。李白去世前曾写下这样一首诗:“长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也是这首诗,让后人坐实了李白和玉真公主的知己之情。敬亭山中还有玉真公主和李白的雕像,两座雕像相对而望,深情款款。所以后人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敬亭山,不是实际的敬亭山,而是代指玉真公主。与他两不生厌的也自然也不是敬亭山,而是这位饱受争议的皇亲贵胄。
李白七入敬亭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与敬亭绿雪有关。绿雪茶是敬亭山的特产,生长在悬崖绝壁处。绿雪茶色泽翠绿,茶形如雀舌,芽叶相合,匀净如兰。而其汤色清碧,回味爽口,香郁甘甜。敬亭绿雪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并称安徽三大名茶,是绿茶中的珍品。世人皆知李白好诗酒,却不知他也爱茶。《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也是李白爱茶的佐证。传说李白在游览敬亭山期间,山神绿雪曾现身相见,并对李白创作的诗歌加以指导,使得他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至于李白七入敬亭山,是为绿雪茶还是绿雪茶神就不得而知了。
斯人已去,具体情形如何,无从评判。但是《独坐敬亭山》所表现的孤独不凄凉、寂寞不落寞的情绪,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天人合一、宠辱偕忘的洒脱与释然。
.2.
现在我们回到诗歌本身,具体领会下诗仙怎样通过这短短二十字表达了那份旷世孤独,达到融于自然、宠辱偕忘的境界。
诗歌题目《独坐敬亭山》的独,点明了当时当地诗人是一个人。一个人进山,也许是喜欢独处,也许是想体味那份安宁,也许,他只能一个人。坐是动词,有“打坐”之意。诗人进入忘我的境地,才会把敬亭山拟人化,对它生出知己之情,才会有两不厌的说法。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的李白尝怀四方之志,二十五岁时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据说他走行的路线西起峨眉,东至天台,南达零陵,北抵幽燕,一生共走了六万四千多公里。才情、见识和豁达狂放的性格,令李白结识了很多名流知己。那些人随便揪出一个,都是大名鼎鼎之辈。边塞诗人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圣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官员裴侍御(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道士元丹丘(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田园诗人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与他们往来探访,诗酒唱和,好不惬意。但是热闹是曾经的繁华。李白晚年,老友去世的去世、失联的失联、落魄的落魄。他自己也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尤其他错傍了永王李璘后,境况更是每况愈下,孤独寂寞成了常态。
也许因为再也不能如年轻时那般恣意山水,诗酒风流了,诗人便愈发怀念曾经仗剑天涯的岁月。公元761年,穷困、多病、孤独的诗人拖着羸弱的身体一步步走进敬亭山,也许他想与白云探讨三山五岳的雄伟,听鸟儿讲述江河湖海的浩渺吧。或者打算通过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鸟儿和楚山秦山皆可去的白云一偿曾经的洒脱和惬意。但是当他进山后,却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情景,偌大的敬亭山突然变得寂静空旷了。想来它们也厌弃诗人的老朽和穷困吧,所以飞得决绝,走得干脆。这里的“高”是冷淡,“尽”是无情,“闲”是漠然,“独”孤清。四个形容词,高远寂寥的情境立刻可观可感了,读者的心情也不由得与诗人一起变得怅然若失。
首联和颔联写的是眼前实景,暗示的是诗人孤独的现状,这也是后人普遍认可的说法。
但是我本人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如果把白云想象成高高在上的天子,那么孤和闲是不是更加贴切了?如果孤云代表的是天子,表达了朝廷对诗人的漠视和抛弃,那么众鸟又暗示什么呢,好友和知己吗?显然不是。从历史和李白本人的诗歌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情谊之深,不因时间空间和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从诗人晚年穷困潦倒时,常驻宣城,他的朋友汪伦和叔父李阳对他倾其所有的资助便可见一斑。
所以我认为,白云和众鸟都是暗指政治势力,本诗抒发的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遗憾之情。
.3.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鸟飞走了,云飘走了,喧嚣的现实成为生命的背景,天地间只有我和敬亭山彼此凝望,相互欣赏。“相看两不厌”的“相”字,是互相、是平等、是交流、是沟通,更是心灵的契合。“唯”字体现了一种纯粹的境界:除了我和敬亭山,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复存在了。这里诗人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山想象成有思想有感情的同类。且这个同类与诗人还心意相通,是一眼万年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大多出现在恋人之间。所以后人解读这首诗的时候,自然把玉真公主和李白联系在一起。算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吧。只是这样,就把李白的境界拉低了。
忽然想起宋朝词人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的两句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看青山妩媚多姿,料想青山见我也是同样的感受吧。李白与辛弃疾作品风格和个人性情相似:一个是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一个现实主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作这首词时的处境与李白也基本接近:政治上壮志难酬,生活上孤独落寞。但是如果单从这两句诗来讲,辛弃疾还是稍逊李白一筹的。他逊就逊在了“料”字上,料想青山可能与我的感受相同吧。因为不敢坐实青山的感受,所以只好靠“料”来猜测。在辛弃疾眼里,青山只是青山。但是李白却把青山当作了毕生知己,直接说‘相’看两不厌。因为他了解敬亭山,他不需要猜测,因为灵魂的契合、心意的相通,所以他明白敬亭山,就像敬亭山明白他一样。这里诗人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拟人化,这不但体现了李白的想象之妙,运笔之奇,更是把这首诗的魂(包括李白本人的境界),提升了一个高度。
鸟飞了又如何,云飘了又怎样。敬亭山还在,默默无言,始终如一。挺拔着他的挺拔,苍翠着他的苍翠。朝廷不重用能怎样,朋友都失联了又如何。我的品性还在,我的志向依旧,我的追求不老。人生不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我为之努力的,始终全力以赴。至于结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禅意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想李白达到的应该是第四重境界:山亦是我,我亦是山。正因为达到了第四重境界,他也才能体悟到“相看两不厌”、物我相融,澄明无碍的妙处。
李白与玉真公主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王维之间的纠葛是否属实,抑或是李白七上敬亭山是否探访玉真公主,没有史料可以佐证。《独坐敬亭山》所表现的孤独之意倒是确实存在,只是孤独寂寥并不是李白所要传达的主要宗旨。天人合一的境界、宠辱偕忘的洒脱才是谪仙人内心真正的独白。
就像郦波老师评说这首诗时说的:
“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总会像云卷云舒一样,随“众鸟高飞尽”,随“孤云独去闲”。任世事浮沉,任现实劫难,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终究可以保有自己鲜活的灵魂,与一片山,一川水,一棵树,‘相看两不厌’。只要你像太白那样在万丈红尘里,从未真正地沦陷,你就一定能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的灵魂知己。
后记:说明一下:“唯有敬亭山”的“唯”,很多版本作“只”。我上学时课本上写的是“唯”而非“只”,于是“唯”入了心,便再也无法接受其他。且个人认为,“唯”比“只”更能体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遂固执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