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不那么费力。
职场上,新人入职后会得到基础业务培训,也会有组长传帮带。但不可能样样周全,比如派你出差,领导多半只交代任务,剩下的全靠自己悟。
这“剩下的”诸多工作、很多细节决定着此行是否顺利。
很多任务,当你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时,从目标倒推,就能找到入口。我以去西藏采访某个工程为例,从品牌公关的岗位谈谈体会,也会涉及进藏的注意事项。
一、任务实施前
公司在西藏那曲地区有个工程。今年5月,我们为其策划宣传报道,我和一个视频同事A负责前往落实。
那曲地区就有4.5个浙江这么大。我从没去过,更不熟悉当地的工程情况,领导也没有外地工程宣传的具体经验。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我就从目标/结果一步步倒推回来。
步骤1:确定预期效果,在哪些媒体投放文章
步骤2:询问各媒体的需求偏好、关注点(传统媒体需要多大篇幅、从什么角度写;新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框架和切入点)
步骤3: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哪些条件,准备设备、材料
步骤4:与采访对象远程沟通,了解工程情况,询问宣传建议,确定采访行程,咨询当地气候,根据注意事项做准备。
二、任务执行中
做好了准备,出发。这个过程需要特别注意几点:
1、素材积累要全。
全媒体生态下要求一次采集多种生成,新媒体呈现的形式多样,因此素材永远不嫌多。我们在进藏的路上就开始拍:飞机上俯瞰云海雪山、布达拉宫前的信众朝拜、青藏铁路两旁的牛羊和放牧阿妈、牧民家中的陈设、建设现场的人和事、赶路时在野外看到藏羚羊和田鼠,还在车里一边颠簸一边拍摄工人们讲述其遇到的难忘故事。
采访第一天,我们从工程现场返回驻地时,由于种种突发原因,并没拍到多少有用的镜头。而在车上,我们聊到了更多信息,A同事马上拿起摄像机在后排狭小的空间里拍摄,我侧身躲在摄像机后,集中注意力提问,把采访对象的思绪引向深入。他的回忆、口述,帮我们填补了未能亲眼所见的很多新闻素材。这种突发记录需要特别敏感,动人的讲述只有一次,无法补拍。
由于高反等原因,人的反应会变得迟钝,进入采访现场后并不能像平常一样看到什么就会想到采访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沟通。高原上采访,能做的就是把眼前所见,用各种机会记下来。脑子不转圈,就用笔,用镜头。
2、走基层文章要突出现场感,作者要先把自己放进现场和文章中。
这个“自己”是指作者的各种感官和灵魂。
什么文章能抓住读者,一是特别有用的,而是代入感强的。
后者在走基层的报道中更具操作性。代入感强也可以理解为画面冲击力强或文字传递的震撼强。因此要抓住走基层报道的优势,就得突出现场感,将读者带进去。怎么做呢?
文章还没写,自己就当第一个读者。在采访时,“望”“闻”“问”“切”,调动全身所有的器官去感受现场。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把现场的所有信息都收进脑中,眼耳鼻并用,张开每一个细胞去吸收现场的景象,这样写作时才能把信息尽量全面地“吐”出来,用文字还原现场的画面。
比如你要表达“海拔将近5000米开展工作的困难”,除了让采访对象自己说外,自己就有深刻的体会,头疼、头晕的感受,气喘、额头两边的血管突起的表现,想逃离、想家的心理。这些感受都可以作为表达的内容,这也是我们采访别人的情感基础。
另一方面,现场报道要多问,处处留心。公关的宣传文案、记者的新闻报道能否胜别人一筹,往往决定于细节。
采访的第一天,我们从那曲县城驱车去一个建设工地。公路只有两车道,一开始我觉得这条路并不是重点就不问了吧,但是为了记录基本信息就多嘴问了一句:“师傅,这是什么路?”
司机说:“109国道。”
我就心不在焉地记下:109国道。司机过了许久补了句:“也就是青藏公路。”
“这就是青藏公路?!”我当时就兴奋起来:公路的旁边是青藏铁路,这么说我们的工程就建在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之间的苍茫草原上。
无心的一问,成就了文章的结尾:“援藏工作组组长###又踏上了联系物资、协调项目的征途。窗外,养护员们无一例外地向列车和铁塔银线飞驰的方向敬礼。铁路、公路、电力,改变了西藏的昨天和今天,也正绘就330万高原儿女阔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明天。”
写作的人都有体会,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可以让作者的思路看阔起来,也可以使文章的意义升华。如果没有青藏公路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出现,读者体会不到在西藏建工程蕴含的意义,作者也缺少情感来源去完成写作。
采访中,还有很多因为多问一句得来的收获。得到了一个回复,还有可能牵出许多故事。
我们在一个偏远藏族村子采访牧民生活的变化。这家女主人扎西吉姆不会汉语,本想着有藏族司机作翻译,简单问两句就可以了,不就是几个生活改善的例子么。当时扎西吉姆的两个女儿在看甄嬛传,藏族司机告诉我扎西吉姆听不懂汉语,平常就看电视画面加合理想象。
我随口问了一句她的女儿:“小朋友你能听懂(电视里的汉语)吗?”她点点头,然后跑开了。正是这句话,我们才向这个小女孩儿问来了他们全家人的名字怎么写,这个村的准确名称、地址。除了这几个小姑娘,村里(村子只有七八户人家)其他人都不会汉语。如果没有人物、地点,我们采的素材就没法用。这件事也让我对西藏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知道扎西吉姆家的四个女儿都会说普通话的时候,我忽然明白,政府不计条件的对藏投入是有道理的,这儿的孩子在接受先进文明的教化,我们的版图会因此聚合得越来越紧密,如果不管不问,西藏确实是个天高皇帝远,可以肆意妄为的地方。
3、要跟采访对象紧密对接,严格执行工作日程。
陌生的地方开展工作,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尤其在西藏,地广人稀,一个小变动就会导致行程拖延数日。
外地的工程项目一般没有专职宣传人员,这意味着作为本企业的公关,你要直接面对不懂任何品牌宣传的技术人员,没人帮你策划故事、寻找新闻亮点、事先安排采访行程、联系采访对象。但面对家乡来的同事,他们有着鲜明的优点——热心直爽。
这时,你必须用最快的速度,了解所要宣传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拟定采集素材的日程,并请当地的技术人员同事按采访需求来协调有关事宜。一定要严格按照日程执行计划,如有突发情况要及时调整方案,并保证新方案的严格执行。
4、与partner明确分工
许多工作需要合作完成,一个人少承担,多出的部分就得由另一个人扛。建议与同事多沟通协商,把任务摆在台面上。共同明确任务目标后,列出工作量,并明确每个人负责的部分和需要互相帮助的内容。
以此次品牌宣传为例,我负责文字,A同事负责视频,需要在行前确认将形成哪些成果(为传统媒体提供哪些稿件,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什么内容,视频的主题是什么);职责界面(传统媒体的文稿、视频所配的文稿、新媒体文案的职责划分)。如果行前无法确定,也应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沟通,不能避之不谈。
三、出差结束后
宣传文稿应尽早完成,单纯的文字稿件应趁热打铁,在外地采访结束的当晚完成。其他较复杂的新媒体文稿、音视频制作在采访结束后也应尽快搞定。
公司自办的新媒体平台应尽快发布相关文案,让受众(包括公司内部同事)看到此行的成果,外部媒体要及时跟踪发布进展。
四、去西藏的注意事项
1、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疼、想吐、睡不着,就像喝醉酒加感冒发烧。几乎每个进藏的外地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与身体素质基本无关。进藏前吃红景天也许有用,但更多是心理安慰作用。建议到了高原后购买“高原安”这种药物,一盒20粒,大约70元。最重要的是行动要慢,保证睡眠时间,刚上高原时一定不能洗澡,不能感冒。
2、行程
青藏高原有8个地市,如果是到拉萨(海拔3500米)以外的地方。一般先飞至拉萨,再转火车、汽车。以那曲(海拔4600米)为例,飞至拉萨后,建议停留一至两晚,以适应高原环境,再乘坐火车前往。青藏铁路上的客车都配有弥散式氧气释放,因此火车上不会有剧烈的高原反应,下火车后应缓慢行动。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宾馆一般都配有氧气,睡觉时可以用吸管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