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孩子边界力培养中关于思维边界的内容,其中提到在集体活动中,有些孩子在活动开始老师征求意见时,会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一些孩子默不作声,直到老师再次确认后才随大流表示认同。第二种情况的孩子在后续活动中的投入会明显不如第一种情况的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第二种情况?因为这些孩子他们没有能力或能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说这些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们也谈不上去表达。这种情况在大人中也很常见,我们常常会说无所谓,都可以,随便,好像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不想说,或者说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清晰的知道,可是等到别人为我们做了选择以后,我们又能感觉到这不是我想要的。
老师提出,这些是因为思维边界力没有很好建立的原因。这里用了一句“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来表明其中的区别,君子大家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互相的差异界限,然后可以和谐相处。小人什么都说好,不表达出自己清晰的观点,谁都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所以他们更容易冲突,同而不和。
其实,在这里我想到了李松蔚老师说的沟通,沟通就是为了让双方知道差异,确认不同。所以沟通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双方都可以表达出自己观点和意愿的基础上。当有一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怎么能让别人知道你怎么想的呢?
其实我自己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好像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行,最后发现在一些自己以为很重要的事情上也会不断退让,守不住界限。让别人入侵边界后,自己又会压抑愤怒,可是无法表达,对方不知道,这样就陷入恶性循环。
在课程中,老师给了三点建议提供妈妈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思维,一是妈妈需要同频的帮助孩子去清晰他的想法,二是妈妈要作为一个容器去倾听探索他的想法,三是妈妈要把握住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细节,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的想法内化成他的行为模式。
对于这三个建议,我理解就是帮助孩子确认想法、表达想法,然后身心一致地去实践。而身心一致也是我一直学习提升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