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指的是父母的家庭,
即我们从小长大生活的那个家庭。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原生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原生家庭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受了伤,
倘若缺乏自我觉知能力,
不但自己受困一生,
这些伤痕很可能会复制到自己的家庭,
“遗传”给下一代。
我们作为成年人,
即使原生家庭真的带给我们缺失或者伤痕,
也不应该再去抱怨原生家庭。
我们要学会自我疗愈。
从我们这里,
阻断伤痕的代际复制,
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精神愉悦明亮的人。
1、完美主义型
▷表现
这一类型的家庭,
父母用完美主义的眼光,
一直要求孩子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比如说,
要求考试必须要第一名,双百分,
或者某项特长必须要达到什么水平。
如果做不到,
就是“不合格”的孩子,
就会被指责,甚至打骂、羞辱。
▷后遗症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人,
情绪时常焦虑,行为容易强迫,
语言是“必须要……应该要……”,
即使做得到,也是焦虑的紧张的;
如果做不到,则会自卑沮丧。
而且,很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伴侣非常苛刻,
总是挑剔指责,很少鼓励肯定对方。
对方会因感觉不到接纳和爱而非常痛苦,
甚至会造成关系的破裂。
▷疗愈
要对自己说几句话:
第一,我是可以犯错的;
第二,我足够好了;
第三,我正在越来越好。
2、粗暴独裁型
▷表现
这是一类过度高压的家庭。
孩子在这个家庭里,
地位是远低于家长的。
任何话不允许你说,只有他们说。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更不允许反抗。
▷后遗症
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下,
孩子在小的时候,
一般都会有相对乖巧的表现。
如果孩子天性偏外向,
到了青春期,
孩子会出现逆反的情况,
会和家长有比较“惨烈”的斗争。
如果父母继续高压,
孩子一味逆反,长大后可能会行为偏差,
用固执来保护自己,用来对抗,
在独立自主方面会过度反应。
如果孩子性格偏内向,
会退缩在自己的保护壳里面,
严重的,甚至容易失去亲密交往的能力。
▷疗愈
告诉自己说:
第一,我有得选择。
我长大了,可以自我做主。
第二,即使害怕也要尝试。我对自己有信心。
第三,我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3、过度溺爱型
武志红说,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
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
他们对此很不甘心,
于是有了孩子后,
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
看起来,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
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一是挫折商低,
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
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二是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
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
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最著名的溺爱的例子是刘德华的狂热追星族杨丽娟,
但杨丽娟的行为也并不算最疯狂。
很多被过度溺爱的人,
成了不孝子,常常对父母进行索取,
甚至如果父母不答应就拳脚相加。
过度溺爱又分为两种。
一是包办型溺爱。
父母事事包办代替,
不舍得孩子承受一点辛苦。
父母总是过分担心、过度焦虑,
什么事都不让你做,要帮你做。
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
尊重父母、尊重别人,
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
具备爱一个人的情感能力,
通常与他人可以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连接。
但是他们容易缺乏自信心和价值感,
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丧失了自我。
二是放纵型溺爱。
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
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
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
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
他们只想肆意而为。
武志红说:
包办型溺爱中,
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
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复制品,
而在放纵型溺爱中,
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
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
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
在放纵型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
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
是任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被溺爱的小孩,内心是空洞的。
他们经常用愤怒来控制别人的,
所以愤怒很多。
而且,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很多缺乏自制力,
成家之后也很难有角色意识,
容易成为“巨婴”。
▷疗愈
包办型溺爱
对自己说:
我可以。
我是有价值的。
我不会,我可以学习。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给我一点时间,我可以做到。
我要多尝试,慢慢来,都会好的。
放纵型溺爱
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并不是我的,
不是跟着我转的。
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
试着换位思考,
培养同理心,
多去体验他人的感受。
4、过度惩罚型
▷表现
父母对孩子十分严苛,
尤其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惩罚无度。
甚至会有虐待性的表现。
爸妈一般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他们自己也是被打过来的。
父母都不是坏人,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为了给打孩子找理由,
他一定会同时否定、指责孩子:
是你错了,你不好。
挨打的时候,
孩子必须做出内心抉择:
对于这些挨打的理由,
我相信还是不相信。
生命力强的,
他们不相信,
忍受着身体所受的痛苦,
心想爸妈是大坏蛋,太狠毒,
会全盘否定父母做的。
同时又要接受他们的抚养,
于是内心会有复杂分裂的情感。
大部分的孩子
挨打的时候,会选择“我相信”,
即使被打,也比较能够忍受,
认为这样可以消除我已经犯的错。
相信了,
我就要吸收我爸妈的所有指责,
告诉自己,我确实是不好的,
我是错的,我是罪有应得的。
这样会伤害到孩子整个的生命力,
会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
长大后,这样的人容易自贬,
要他肯定自己、肯定别人,是很难的。
这样的孩子其实潜力非常大,
他有一股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长大后只要把它激发出来,
这个人可以成长得很快。
▷疗愈
对自己说:
第一,要对自己仁慈。
第二,做自己的好父母。接纳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的部分。我足够好。
第三,学着肯定自己,赞美他人。
5、缺爱疏离型
▷表现
父母太过忙碌,顾不得关心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
家里不止一个孩子,
而我们关注的,
是兄弟姐妹中被忽视的那一个。
▷后遗症
常常被忽略的话,
竞争心是强大的,
容易过分争强好胜,
以此寻求存在感。
外向的人,
有时候会说话大声或行为上过头,
用这些行为来“被看见”;
做些不恰当或不符合情境的行为,
来唤起别人的注意力。
尤其是父母中与孩子异性的一方,
男孩的母亲、女孩的父亲,
对孩子未来的婚恋影响更大。
比如,女孩子在原生家庭里
感受到的爱不足的话,
容易轻易被感动,
长大后对不合适的爱缺乏辨别和抵御能力,
“一块糖就能哄走”,
甚至陷入与渣男的恋爱。
▷疗愈
我要对自己说:
第一,我是足够重要的。
第二,我可以爱自己。
第三,我是这世上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生命的展现(萨提亚语言)。
第四,我有自己的美丽(萨提亚语言)。
6、父母关系恶劣型
▷表现
父母关系恶劣,
时常争吵指责,甚至家暴。
这里要澄清一个观点。
很多人认为,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特别不好,
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
科学家综合分析了67项
关于离婚对孩子影响的研究,
结果发现:影响确实有,但并不大。
离婚本身对孩子行为和心理的影响都比较小,
对成绩影响更小。
相反,离婚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易有心理问题,
不是因为离婚本身,
而是因为家庭中无休止的争吵。
科学家还发现,
如果离婚前父母能跟孩子好好谈谈,
孩子更容易面对这件事。
▷后遗症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
亲密感、责任感、安全感。
孩子容易走极端。
而这些,
都将直接阻碍孩子成年之后
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疗愈
对自己说:
第一,爸爸妈妈的关系是他们自己要负责的,不是我的错,我不是拯救者。
第二,我不做受害者。我可以重建自己爱的能力。
六种典型的原生家庭已经逐一剖析,
你的家庭是哪种呢?
我当然希望你生在一个完美的幸福家庭,
但是,即便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各种问题,
也不要抱怨父母,父母也是被困住的。
正如东野圭吾所说: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
可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样的牌,
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愿你接纳所有,
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做自己的好父母,
为子女创造完美原生家庭。
参考文献:
1、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2、武志红:《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
3、林文采老师授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