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翦商”
翦者,剪也,含翦除、翦灭之意。“翦商”二字,非出于作者原创,早已作为词语存在,专指 剪灭商纣,剿灭无道。
有意思的是,“翦商”出自《诗经》,而《诗经》经由孔子编纂。在作者的假设中,孔子作为周文化的传承者,从典籍中看到了剪商灭商的真相,继承周公遗志,有意在文献中继续掩盖此真相。
是什么真相让周公、孔子讳莫如深,不惜以焚书灭文的方式除去,而仅在历史中留下“翦商”二字。要知道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绝非文化灭绝的支持者,不会像李斯、韩非之流,以焚书坑儒为手段消灭异己。
同时,“翦商”作为专有名词,别有深意凸显出商亡周兴与其他王朝兴灭的不同之处。
“翦商”即是一处遗迹,一段标本,隐藏于微妙的细节之中,我带着对“翦商”二字的思考,以此为线索,打开这本书。
二、人祭
作者并未藏着掖着,答案在引文第一页就浮出水面。
人祭。残忍、血腥、冷酷、癫狂的人祭。
作者用冷静近乎冷酷的文字,将人祭的过程向读者平铺直叙,像是无知的孩童在玩弄玩具小人。
商朝的统治者,将活生生的人肆意砍杀,将血淋淋的尸身铺在坑里,更有甚者,将剩余的尸身(多为婴儿或孩童),烹煮烧烤食用。看到这里,我才明白,“酒池肉林”不是夸张,而是描白!!
这些人大部分是奴隶,但也包括商人,不仅有平民,还有贵族。人祭的主角就是获商纣王嘉奖赐鼎的“戍嗣子”。对奴隶的残忍屠杀,我们可能司空见惯,但对作为“同类”的商人贵族,统治者也可饮其血、啖其肉。
而人祭并非孤立的偶发现象,在整个商王朝已成为声势浩大、势不可当、无从扭转的祭祀文化,融入商朝文化的血脉之中。作者猜想“每65个自由人对应100名被杀祭的人牲”,文字“羌”指头顶羊角脖子被捆绑的人,是当时的山西、陕西一带的土著,专门被商人捉来做祭品。
这一切都预示如果商朝不灭亡,商文化不覆灭,华夏民族将面临多么可怕的黑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