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跟我说一件事情,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可以如何如何呀”。我在给他建议、甚至想替他做决定。
孩子跟我说他做的某某事出了一点问题,第一反应是: “你这个地方是怎么做的?你那个地方是怎么做的?你为什么就没想到呢?” 指责、挑剔、找问题。
在这两个场景中,我都没有看到对方这个人,而只是对他们说的事情在提建议。这是因为我缺乏对客体的感知。我看不见对方此时的状态。
缺乏对客体的感知,必定会界限感模糊而浑然不知,会时时刻刻在自我的驱动下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今天发现早几天老师指出的那个错误又重犯了。我问妈妈你有没有想吃的菜?她说没有。然后我就问“那我买某某菜可以吗?”他说随你。她这样的回答让我心情不太好,却没有意识到,我问的第2句话已经侵犯了他的边界。
既然他没有想吃的菜,我想买什么菜就是我的自由。我去问他的时候既是把我的权利交付给她,同时也是在侵犯他的边界,让他为我做主。
老公也是一个缺乏客体感的人。比如:蚊子咬我,我说“蚊子又咬我了,好痒”。老公说:可恶的蚊子,打死它。或者:它来咬我呀,我撑死它。…他听不到我说蚊子咬我这个人,也不关心我被蚊子咬后会怎样。他眼里没有我这个人。
以前听到他这样讲的时候,反正感觉挺奇怪,也说不出哪里不好,现在就明白了。
今天晚饭后收拾厨房,正在拖地时妈妈进来倒水喝。地拖了一半,未拖的那一边有泥水,妈妈仍然走了过去。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他怎么这么没有眼力见呀,都不知道等一会儿来。就好像一件事决定了就一定要做,不会根据当下情况去改变自己的做法,好刻板。我好像也是这样。再接着会想到,那这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不能干涉。再接着想,好像这是关系里的事呀,这是家里的家务活,我没有制止他,他踩着那些泥水会到别的房间去,然后还要我拖地,所以我其实可以提出让他等我拖完地再进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不过,我看到了自己在觉察个人、关系、甚至家庭里的各种界限,这是个进步。原来觉察的都是个体。
对于一个从小严重共生没有边界感的我来说,清晰边界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会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过去我的客体感是没有主体性的,所以是在猜测对方的情绪需求,然后去讨好对方。今后的任务是清晰边界,长出主体性,自我负责。然后长出有主体性下的客体感,既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清楚对方的需求,在双方的矛盾中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