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咱们聊了品质好了能续命,不好能要命,日本汽车在北美叱咤风云,还攫取了全球汽车行业总利润的一半以上,够厉害不?咱们还聊了品质到底是个啥定义,其实有各种定义,但是大同小异。不过,为了更好地实现客户所要的品质,还得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品质通过哪些要素进行评价才能说它好还是不好?这就是品质特性,也就是品质评价的项目,一定要最大限度定量化、定量化、定量化!定量化的数值,就是品质特性值。品质还分为真实特性和代用特性。比如,咱们还说汽车,汽车坐上去舒适不舒适,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座椅软硬,轮胎纹路、悬挂软硬、发动机震动、路面震动的吸收、变速箱的顺滑性,没有某一项专管舒适性所以你不能专弄哪一项就行的,把这些影响震动舒适性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叫“震动特性”,这就是代用特性了,前面的这些都是真实特性。一方面这是从顾客感受来定义,顾客视角,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把握某一项用户体验的所有因素。美国汽车的座椅就是大沙发,特别松软,减震也软,因为他们的路面太差!德国汽车的座椅就比较硬,因为他们都是高速路,路面好,坐长途不累,日本车呢,二者兼顾。
为了最终达到客户所期待的、要求的品质,就要从商品(产品)的策划开始,将客户的要求尽量转化和体现,直到变成成品车下线,所以,一个产品的最终品质,需要经过策划品质、设计品质、制造品质这三个阶段。稍微来了解一下。
一、 策划品质
就是在商品策划阶段定下来的品质,它定义了客户的要求,融入产品的概念里去了。
二、 设计品质
设计品质,也叫目标品质,是用设计图体现策划阶段的品质要求,设计师要从销售、技术、成本等方便综合考虑和决策,目标是达到三者能够均衡,也就是卖得快、技术先进、成本经济。
三、 制造品质
也是实物品质,成品所具备的品质,它与设计品质有一定的差异。确定设计品质的时候虽然要考虑售价、产线能力(生产技术能力)、成本等,实际生产过程中那很可能是个理论值,生产的波动会造成品质的波动,比如前面聊过的4M的变化波动,就是制造品质的主要影响原因之一。品质标准,就是为下线的成品所制定的管理标准,用来管控品质在允许范围内。原则上,只要按照作业标准进行生产操作,就应该能够满足品质标准,生产出来的都是良品。
四、 使用品质
用户买到手使用的时候的品质。一般来说,制造品质和使用品质是不一样的。成品检环节用来判定良品次品的标准,是质检标准,这个环节不合格的,可以经过翻修达到合格。而这也是大家忽视不良的浪费的原因。为了重视和排除不良的浪费,要重视一次下线合格率这个指标,发现问题加以改善,防止再发。
客户视角看品质
还有一种角度来看待品质,某种要素、功能或者服务的有或没有,对于顾客而言是什么反应。可以理解为“客户评价品质”,包括这样几种:理所应当的品质(必须的)、魅力品质(哎呀好感动)、一元性品质(越厉害越好、越多越好)、鸡肋品质(有无都无所谓)、逆评价品质(找骂品质)。为啥这样区分呢,因为这些情况直接影响用户的满意度、购买意愿。一起来看哈。
理所应当品质:你有这些功能和性能,那是自然而言理所应当的,没有的话还要这玩意儿干嘛?!must-be quality。就是顾客觉得“有这个是当然的啊!”的那些品质。比如说,谁都不用知道有,但是一旦没有马上要命的,安全性。家电不安全,出一次事儿就再也没有人买了。电磁炉,它的安全性不能用来做饭,但是不安全的话就不敢拿来做饭。饭馆的饭菜、饮料,即使店家不说“不一定卫生啊”,客人一看觉得不一定卫生,就走了,虽然“卫生”不顶饿,和好吃不好吃也没大关系。汽车的刹车不好使,本田的气囊碰撞了不爆……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吧?没有它不行。再比如,7-11不是24小时开门,你会有牢骚对吧?
也就是说,这个品质特性,有它是应当的,没它是有不对的。有它不觉得多,没它马上不行,不满意,投诉,退货!或者说,没它的时候客户可能不知道,但是一旦因为这个出事儿了,那就麻烦了。比如家电用一段时间漏电,没漏电着火的时候不知道,漏电了出事儿了就知道了。这种品质的特点是,一定得有,而且完备了的时候客户不过是“没有不满”,客户还以为肯定具备、完备,稍有欠缺就属于缺陷。一般而言,这些品质特性都是可靠性、耐久性方面的,属于没有就不行的,消极性品质。
今天先聊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