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先生的《罗生门》里每一篇短篇我都想拿出来做成自己的解读。真的让读者回味无穷。
虽然每篇揭示的道理都是围绕人类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母题。但是在芥川先生的笔下总是给人一种有趣深刻、回环婉转、值得玩味的感受。
最近我更是看得爱不释手,自己有时也有同样的感悟,就是没有芥川先生感受得深刻,揭示得清晰。如果写的话更是写不出了。
今天想分享其中一篇《秋山图》
一个秋夜,清代书画家王石谷受邀到颐香阁与主人恽南田喝茶。期间谈到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一幅《秋山图》。
说元宰先生(董其昌,明末大臣,书画家)在世的时候,一年秋天,与烟客先生(王时敏,清初画家)谈话。问对方有没有见过黄大痴的《秋山图》。烟客先生在绘画上是师法大痴的,其佳作珍藏最多。这《秋山图》竟然闻所未闻,尴尬的脸都红了。但是又想亲眼目睹一下。元宰先生告诉他《秋山图》被润州的张氏收藏,想看的话给你写封介绍信去吧。
烟客翁迫不及待地拿着介绍信马不停蹄的奔赴润州张家。被门童引入了院子。
这院子荒芜败落,不像是印象中收藏有名画的豪门望族。
烟客纳闷中走进了院中正厅,见到了主人张氏。
简单寒暄后,烟客开门见山直接说想拜赏黄大师的《秋山图》,主人也不藏着掖着,立刻答应。指向了中堂墙上的一幅画。
烟客抬头一看,发出惊呼。随后给他留下了这样的美妙印象:
“画是青绿山水,蜿蜒的溪流,点缀着小桥茅舍……后面,在主峰的中腰,流动着一片悠然的秋云,用蛤粉染出浓浓淡淡的层次。用点墨描出高高低低的丛山,显出新雨后的翠黛,又着上一点点朱笔,到处表现出林丛的红叶,美得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好一幅绚烂的图画,而布局又极为宏大,笔致十分浑厚……在灿烂的色彩中,自然地洋溢着空灵淡荡的古趣。”
终究是元宰先生品味不俗,这次不虚此行,烟客觉得能一睹佳作真容算是此生无憾了。
烟客回去后,《秋山图》日日萦绕脑海,茶饭不思。对于这个收藏大家来说,不弄到手就是此生一大憾事。之前的一睹无憾让他愈发的不能满足。
于是之后的几年中又是派人多次交涉,又是亲自登门。主人坚决只借不卖。
后来,烟客又搬出元宰大人写介绍信,又提着重金求购,还是吃了闭门羹。
至此烟客才作罢。为《秋山图》流落在一个民间荒败的院子里感到可惜,但又无可奈何。
时光转瞬即逝......50余载间,物是人非。元宰大人故去,张家也经历了三世后人,烟客也白发苍苍。偶然间与王石谷提起了让他梦牵魂萦的《秋山图》,称赞向往之余感叹连连。
次年王石谷去南方游历,烟客叮嘱他再次打探一下《秋山图》的下落。心里还是惦记着这幅画。
此画不负有心人,偶然间打探到此画落到贵戚王氏之手。于是王石谷马上告知了烟客翁。
正是王氏庭院的牡丹花在玉栏边盛放的初夏的午后。在匆匆谒见中,王石谷说明来意,又诉说了烟客翁的苦苦求画路。王氏对烟客同情之余又对自己有幸得到这幅画感到欣喜。王石谷没等到烟客翁到来便被主人邀进门迫不及待地欣赏起来。
临水的红叶村舍,笼罩山谷的白云,远远近近侧立屏风似的青翠的群峰——立刻,在王石谷的眼前,出现了大痴老人手创的比天地更灵巧的一座小天地。
他带着心头的激动,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墙上的画。
云烟丘壑的气势,显然无疑是黄一峰的真品,用这样多的皱点,而墨色又这样灵活……着这样重叠的色彩,而看不出一点笔痕,除了痴翁,别人究竟是不可能的。可是——可是这《秋山图》,和烟客翁曾在张氏家所见那幅,确不是同一黄一峰的手笔。比之那幅,这恐怕是比较下品的黄一峰了。
王氏暗暗观察着王石谷的脸色,紧张起来......
王石谷连忙说:“神品,神品,难怪烟客先生大为惊奇。”
不一会儿烟客翁到了。“五十年前在张家荒园看的《秋山图》,现在,又在华贵的尊府再度相逢,真是意外的因缘。”
烟客翁如此说着,举头观看墙上的大痴。这《秋山图》究竟是否翁见过的那幅,翁当然是最明白的。因此王石谷也同王氏一样,深深注意翁看图的表情。果然,翁的脸上渐渐笼上了一道阴云。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王氏更加不安了,怯生生地问翁:“您看如何,刚才石谷先生也大大赞赏了……”
大概翁也不忍使王氏失望吧,他看完了画,便郑重对王氏说:“您得到这画,真是莫大幸运,它给府上的珍藏,又添加了一重光彩。”
可王氏听了,脸上的愁雾却更深了。正当烟客翁迟迟疑疑不知如何赞赏时,幸而之前邀约的廉州先生(王鉴,明末清初画家)来了,给座中增添了生气。
“这是痴翁第一名作……请看,这云烟的浓淡,多么泼辣的气概;这林木的色彩,正可说天造地设。那儿不是一座远峰么,从整个布局中,多么生动的气韵呀。”并对王氏—一指出画的佳处,开始大大赞赏了一番。王氏听了,脸色才渐渐开朗。
这期间,王石谷向烟客做了一个眼色,小声地说:“这就是那幅《秋山图》吗?”
烟客翁摇摇头,回他一个奇妙的眼色:“真是一切如在梦中,也许那张氏家的主人是一位狐仙吧?”
这段小小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偶然也有文中那种奇妙的感觉。
亦真亦幻,有时看到某个事物和人,似曾相识,又不知是在梦里见过还是在现实中见过。到最后都不知真假了。
又像是青春萌动的时节,那张初恋的脸。时时萦绕在你的脑海中,直至到了老年,都念念不忘。
漫长的一生,你见过许多脸,但都只是“漂亮”,没有了当初的明艳不可方物。真的是没有再现那张脸吗?还是没有再现当时那种被惊艳到的心?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个美好的时光里,那个春光明媚的时节,那个婀娜多姿的女子,一切都是美好的。之后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成了一抹幻影、一张胶片。你只能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放,却又一直在现实中再也看不到。你一次次在现实中找人找物去填补心中的遗憾,但总是不够完美,总是缺了点什么。人们为何总是对初恋念念不忘?
就像《甄嬛传》里,雍正后宫三千佳丽,都替代不了他心中的纯元。
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如果《秋山图》不是赝品的话。烟客翁后来看到的《秋山图》为何与之前看到的不一样了呢?
50余年间。随着人们阅历见识的增加,看事物和人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再者,周围环境的参照不同,当年在张氏荒败的院落中看画的心境,和如今在王氏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的院落看到的心境也不会相同吧;除此之外,当年烟客翁是在元宰大人的推荐下,以及在对黄公望无限崇拜的心境下看画的。这无形中又给《秋山图》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让人敬畏的色彩。至于真伪更是不容置疑了。
50多年间,烟客翁对《秋山图》多次求而不得,之后时光流逝,辗转几代人之手,他又对这幅画的安危担心起来,甚至觉得可能不存于世了吧。结果得知被王氏轻而易举收藏了。所以去王氏家鉴赏画时,他是带着鉴真伪的态度去看的,直观地说甚至是批判的态度,而没有了当初欣赏的态度......
所以在自己丰富的阅历和锐利的眼光下,这幅画没有当初那么完美了。
倒是从来没见过且没听过《秋山图》的廉州先生,欣赏完大加赞赏。
而文中的讲述人王石谷呢,他是之前已经听说烟客翁对《秋山图》的鉴赏,所以见了也有些失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事物不同角度的观察都能看出不同的美,认定出不同的性质。何况时过境迁,事物人物的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未知变化呢。
最后文章末王石谷与恽南田的一番对话,可谓点睛之笔。
“可烟客先生心中,不明明留下了那幅奇怪的《秋山图》吗?而你心中也......”
“青绿的山岩,深朱的红叶,即使现在,还历历在目。”
“那么,没有《秋山图》,也大可不必遗憾了吧?”
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烟客翁最后也放下了,算是了却了心愿。人生的美妙风景不就是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吗?
美已留心间,此生当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