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作家一直以来都不怎么高产,能清晰回忆起来的作品也很难确认有哪些(文学界左右翼之分本身界线模糊)。然而对于这一类作品,我却一直抱有极高的期许和好奇。特别喜欢张爱玲估计也是源于此。我想,这吸引力的源头是因为大家都想搞清楚一件事: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源泉》是一本怎样的书?刘瑜书评里的一句话非常贴切。如果把尼采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放到绞肉机里搅拌搅拌,合成一个新人,让他来写小说,那将是《源泉》。就是说,这本书充满了对“个人意志”的极端信念,其中,“意志”那个部分属于尼采,而“个人”那个部分属于弗里德曼。
主人公洛克在安兰德的笔下被塑造得非常成功。没有在普通意识下揉捏成具备所有标准上的美好,却用更有想象力的细节设定出独具个性的特质。这样的洛克在安兰德眼里才是最完美的男人,才能在个人主义的船帆上充当最醒目的徽制。
不过,整个故事从头到位,洛克并不好过。天赋异禀,却没能顺利毕业。才华横溢,却只能去采石场挖石头。不愿意在设计原则上做任何让步,而他的设计总被人指指点点得像是个怪物。他的问题也不是自己的设计到底有多么让人无法接受,他也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而问题的芥蒂在于,每一次他必须在自己的原则和他人的意见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都选择了自己的原则。
所以看这本小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经常会陷入思考。如果我是洛克,我会如何去选择。假定我也和他一样,已经拥有掌控事情的能力(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能力),已经拥有属于自己完整的认知模式(首先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识,才能知道自己要坚持什么),我该如何抉择?
我们先聊聊小说另外一个人吧。皮特和洛克是同学,进去建筑师行业之后,两个人的人生非常多的交集,却是完全不同的轨迹。皮特善于人道,本事也不弱,很快就在业界获得极高的声誉。说白了,皮特更讨人喜欢。皮特就是最不能理解洛克的人之一,也是为数不多非常了解洛克的人。和多数人一样,皮特会想尽办法拥有更多,拥有更多选择,这样才能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他也和洛克一样会坚持,不过坚持的是如何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一套原则。
这本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没有必然的合理性,即使特别极端的人也不会使事情一直朝着极端的方向走去。洛克因为他的坚持吃了一些苦头,不过也还有一些事情必然是需要等着他去解决的。皮特得到一个大单,却发现自己无法完成,这个时候他争取到洛克的帮助。由洛克完成设计,皮特获得所有名分。听起来不公平,不过洛克可不这么想,他只想要设计自己自己想要设计建筑就够了。不过,事情并没有完全按照大家设想的发展,皮特修改了最终的设计。洛克依然没有选择让步,偷偷的炸掉该建筑,紧接着就是一场官司。在法庭上,洛克进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演讲,改变了陪审团的意见,被无罪释放。结局还不错,再后面主人公还获得了设计“自我精神”的项目。
故事就大致如此,这个时候可以好好思考下之前的问题:如果我是洛克,我该如何抉择?其实答案很简单,不管你怎么想,你都只会做出一个决定,且只会是那一种决定。因为你不可能是洛克,洛克并不存在。安兰德自己也承认的一个事实,在人物塑造上,洛克性格过于鲜明,而这样的性格又是建立在绝对的才华上。我在翻开书的前面一小部分时,就在思考:像洛克这样的人是如何形成了自己的这一套认知模式?从头至尾都没有合理解释,小说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解释这个,只能解释为是一种设定。在现实中我们又会如何设定?这个过程其实非常漫长,绝对不可能和洛克一样在求学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如此坚固的认知模式。大多数人在人生延长的过程中,更多都是在漂浮不定的状态中,所以更多人会选择最求的还是更为务实的目的。如果真要给个答案,在真正的抉择面前,倾向于皮特的可能性几乎是一定的。
安兰德想说的是如何坚持该不该坚持的问题。我所想到的是,根本就不知道要坚持什么!
很多问题就是这样的,越深入的思考,越发现自己的意识中有很多部分还是特别单薄。从一开始,在最存粹的阶段,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最应该去争取的就是自由。然而自由本身存在着太多的解读方式,以至于时常又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哪一种自由,即使坚持下来,也怀疑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由。或者,我们该保留只是存粹而已。
安兰德是有思想的,这本小说并不是要叙述什么,而是论证。读到洛克的部分,我总是希望作者能手下留情,对洛克好点。到后来,反观自己的心态,并非是希望作者对洛克好一点,而是希望它能给现实一点尊严。
小说读完的那天夜晚,我梦见自己走在人群中,没有任何人会看着我,心中没有不安。我感到很自由!
我可以为你而死,但绝不为你而活。
---安 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