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增速减慢,房地产市场低迷,但是有这样一些房地产公司,却通过采用社群运营,实现了高成交量。阿那亚一年只花了300万营销推广费,销售额就达10亿元。而另一家企业奥伦达部落的“聚落”,几乎不用做常态的推广,老带新的比例高达80-90%。
互联网巨头马云说过,纯电子商务将会消失。也许目前还看不到衰落的端倪,但作为电子商务的开创者、互联网行业的标杆,马云无疑是具备超前的思维的,也许微商的出现让马云意识到社群运营的力量,随后阿里巴巴也出现了微商的一件代发,这些改变都是看到了微商未来前景,也就是看到了社群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社群经济的受益者吴晓波在2015年8月的腾讯移动社群大会上表达了以下观点:
社群是互联网送来的最好的服务。我们有了QQ以后,人开始摆脱真实的身份、地域的局限,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面重新构建你的朋友圈,重新设定你的身份,重新建立你的社交关系和商业关系,我觉得这是这些互联网公司在过去十几年里面带给中国一个最大的变化。
看到这里你有心动么,想快速开始社群运营么?
1、社群运营
什么是社群?
比如我爱好读书,可是我不知道什么书好,或者我不能很好地坚持,为了更好地贯彻读书这件事,我可能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一起读书,互相监督鼓励,我们两个人就基于读书这件事完成了一次社交。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经过各种互动,形成一个稳固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代表着一个社群
社群运营为什么现在火了?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社群组建更为方便,也使得社群管理更加方便。我们基于微信、qq群可以有效地和群成员进行互动,而这些恰巧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部落情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到了自己的社群中变得畅所欲言,说白了,社群其实是很多人在互联网上的“家”。对比广告和活动,在“家”里,我们能够更放松,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让我们的认同感得到满足,对“家”的黏性也会更高。企业进行社群运营,除了能更精准地捕获用户需求,还能以低营销成本换取高转化率。
2、社群运营能做什么
为什么支付宝用了好几年才培养了用户的支付习惯,而微信红包却能在一瞬间引爆。归根结底还是社交属性在起作用。而社群运营就是基于社交的运营。社群运营将带来以下优势:
社群运营可以避免粉丝注意力转移
目前微信和微博走的都是一种粉丝经济路线:努力扩大粉丝数量后,植入相应的广告或直接通过转发参与活动获取影响力,进一步实现收益。但是粉丝经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粉丝注意力转移。
一个粉丝从关注一个公众号到不再看任何消息的时间大概为3~6个月,并非取关,而是不点开推送内容了。这样看似拥有大量粉丝数量,但转化收益却不高。目前社会化营销的策略都是积极抢占用户的时间,但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影响他选择顺序的因素就是他对你的黏性。
而社群运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社群让用户标签更加的精确,用户喜欢在社群中分享已经获得的知识,并能实现自发地交流互动,而这种信息的推送效果远远大于会被无数因素影响的文章推送。同时,区别于双微的转发评论,群发消息可以带来更频繁、高效的互动。
社群运营可以形成用户自动运行的生态
因为社群是基于相同的爱好自发地互动并获取成长的,不同于粉丝经济围绕一个中心点的模型,社群运营是一个多点连接的模式,一旦一个“中心”倒塌,能马上推出另一个“中心”,因为事情本身成为了关键,而谁来发言反而变得不重要。
这种去中心化,能够让用户获得巨大的参与感,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因此少了谁,都不会对社群造成致命影响,不会因为一两个意见领袖的离去而分崩离析。
社群运营更容易造成群体冲动购买效应
举个例子,逻辑思维大火之后,在开放新一轮会员时,很多人都在晒自己通过购买拿到的铁杆会员,并会在微信群里询问一些相熟的人是否也有铁杆会员。当一个群里有很多人都买了后,用户自然会抱着各种心态去试着购买,无论是寻求群里的认同还是“大家都买的一定不会差”的心理,都让逻辑思维大赚一笔。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道:“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不管他们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还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
我们可以想想小米初创时期,众多发烧友的口口相传;知乎在收获用户的热爱后,许多用户马上成为“自来水”,自发宣传知乎。社群的力量可见一斑,所以在后自媒体时代,牢牢把握社群运营,会让你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强。
本期我们介绍了社群运营的概念和优势,下一期将从理论、案例两方面来分享如何进行社群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