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恩老师分享
婆媳关系
1、位置感,外人心目中第一位,潜意识期待婆婆对儿媳跟自己儿女一样,这样会有高期待,跟现实有落差,会焦虑。
2、边界感,新家庭,男方家庭,女方家庭相互交集,孩子是共同交集,孩子教育是三个家庭的教育启发,两个人到两个家庭,习惯,经济水平,文化等不一样,摩擦来自对方边界感在哪里,发生冲突,中间人角色重要,爸爸,老公是中间人,当生活中把媳妇介绍给家庭,从积极方面去介绍你爱人,给你家族,用包容欣赏接纳去介绍,给对方解读内在需求,帮助婆婆和妻子达到友好沟通,队友身份,尊重理解对方,女方和男方家庭中间人是妈妈,如果中间人角色当的好,两个家庭融合会更好,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和长不大的婴儿。
3、孩子角色是三方家庭中间人,在教育孩子时候边界感没有把控好,六盏聚光灯长大,在规则中成长,规则不清晰,让孩子焦虑,爸爸妈妈才是孩子第一最重要的他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重要他人,父母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跟爷爷奶奶长大,上学接回来,孩子回来后,对孩子又诸多要求,发现孩子叛逆,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不管再忙再累,都不要去丢失对他的关系链接。
4、边界感有越界的行为,新家庭谁是家庭中心,孩子爸爸,丈夫是新家庭的天,妻子是新家庭的地,婆婆退出,成全儿子和儿媳是不容易,特别对于单亲婆婆来说,安全感,精神支柱会缺失,清官难断家务事。
5、母女带孩子越来越多,女方家庭文化,习惯一样,丈夫被边缘化,更好融合,独立,家庭关系和工作关系不一样,家庭关系出不好没办法退出,是解决不了问题,不管是男还是女方,思维模式和习惯观念不改变都无效。
6、家是一场修行道场,看自己的角度也看对方的角度,赢了道理失了爱,尊重生命价值观立场不同,倾听对方的生命故事采访牛人文化。
6、简介,倾听,链接。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看见的,倾听对方生生命故事,深度交流,对婆婆感兴趣,会提问,被倾听被看见是很好的营养液。
7、分享个真实的故事1、与婆婆饮食上的纠纷
小问题的累积变成了大问题,有很多的怨恨
小矛盾累积后面爆发就会引起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8、真实故事2、婆婆经常拿自己和当医生的二嫂相比,不公平的比较,累积不公平,婆婆本身有不安全感,妈妈在意,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很低,当被人比较时,非常在意。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没什么,站在这位妈妈的角度觉得这种不公平比较让自己失去了价值感。
9、我们是一个团队,老公的无所作为,理会处理双方的矛盾和问题,常年积压的情绪,导致问题的发生
10、丈夫的柔和剂,教育孩子的时候,你认为婆媳之间容易发生矛盾的时刻?
11、矛盾高发期:
第一、坐月子的时候
第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不同
第三、育儿观念的不同
第四、二胎来临的时刻
12、婆媳之间有矛盾,你的想法是什么?
不被理解
很烦,不被尊重,没办法沟通 价值观不同,沟通不了
矛盾不在于矛盾本身,而是婆婆对于家庭权利的一种宣誓
没有get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没有提出建设性的请求和搭建桥梁
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一个强一个弱的关系
问题是没有管理好情绪的行为模式,沟通信息没有传
达到对方继续表达,接受自己情绪陷入情绪模式,保持觉察
二、答疑
1、问:大孩子1到6岁,不大愿意交往,困惑住校还是在家?
社会功能缺失,没关系,信任孩子,关键点你跟孩子链接,社会功能有没有缺失,持续的,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动荡时期,陪伴,支持式陪伴,安全健康下陪伴,营造环境支持他,不侵入式陪伴。
2、问:顶嘴,做事慢,妈妈着急,课本知识点理解,考试出错,下来又会做?
对孩子行为期待,我们习惯贴标签,缺失某些部分,每个孩子节率性都不同,有些孩子节率性就是慢,启动慢,优势在慢的时候体验是更深入的,跟随孩子脚步,定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达到的,不按照我们标准,目标制定,孩子想不想去做,统一目标,是妈妈要去做到的,感受型孩子,要自己充分感受,发呆,没有效率,想象,感受,我们有时间观念,孩子没有,孩子需求加妈妈需求一起。
紧张,视觉盲区,训练一些专注力,画关键词,考试技能是长期过程,孩子内驱力,想去解决吗,想和做时候,支持孩子。
3、问:妈妈做的早餐,老婆不喜欢吃,双方抱怨自己是中间人难做
不喜欢吃稀饭,喜欢豆浆这个本书没有错,如何满足自己需求,需要自己解决,中间人可以满足你一次两次需求,但是下次呢,是否自己为自己做些什么。对于做早餐的婆婆,辛苦做了早餐,要做的事情已经完成,对于儿媳妇是否喜欢,那么需要双方的沟通,了解。
三、想到什么
孩子是3个家庭交集,过度关注带来焦虑,目标太高,不能马上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容易造成失落,让孩子自悲,父母担忧。
四、下一步行动
多陪伴孩子,有效陪伴,定小目标,及时赞美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