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或许可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在跑步机上多跑了十分钟,也感到自己仿佛变得更加苗条了一点,所以早晨喝咖啡时就心安理得的吃了一个香喷喷的蛋糕;午餐时选择了健康的沙拉,你或许就会理直气壮的要个甜点。最起码,吃完饭回办公室时,你就会坐电梯上楼,而不是爬楼梯了。行为科学家们把这个称为“心安理得效应”──是指采取了一个积极的行为之后,人们就会心安理得地送卸下来,不再去做另一个积极行为。
行为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先是统计了十五天内,洗手间里卫生纸的消耗量,计算出,平均每天要用掉多少张卫生纸。这一步完成之后他们就把一个很大的回收纸篓放在洗手池边,指示牌上写着这个洗手间参与了一个卫生纸回收计划,放进这个纸篓的卫生纸都会被回收。接下来十五天里,他们继续统计卫生纸的用量。结果是,放置回收纸篓之后,卫生纸的消耗量增加了,平均每个人多用了半张纸。乍一看,这个不起眼的增量似乎算不得什么,可是鉴于每个工作日里会有100多个人,使用这个洗手间,用纸量的增加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单是这一个洗手间每年多消耗的卫生纸就有12500张。回收设施的出现反而导致了用纸量增加,而不是减少,并且这个数字也相当的惊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内疚心理。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在使用和丢弃产品时产生了内疚心理,他们通过回收利用的行为,就可以减轻这种因过度消费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当然,负面情绪的减轻,使得他们心安理得的用掉更多张纸,因为过度的消费可以被回收弥补。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倡导人们采取对环保有利的行为时,虽然提供便利的环保设施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这一点还不足以取得想要的结果,特别是在使用者不花成本或者花少量成本的情况下。在回收擦手纸的例子中,显然也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多采取一些额外的小步骤,来抵消任何潜在的“心安理得效应”,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就是在物品回收处和电灯开关旁边加上一个提醒,告诉大家,虽然回收利用对环保有好处,但少消耗资源的好处更多。这样是因为人们往往都很清楚回收利用的好处,但对回收的成本就没有那么了解了。
另一步就是运用承诺和一致原理,在你实施这个环保行动之前,你可以请大家先出一些承诺。
提供一些让改变做起来容易点的设施固然重要,但这还不够,影响力高手总是会把潜在的“心安理得效应”考虑进去,并采取一些简单的小步骤,来抵消他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