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都没有想清楚当初是哪个原因促成我大学学法学,一个我填高考前从未考虑过,甚至有些拒绝的专业成了我的第一志愿。明明一直喜欢的都是传媒、影视、画画,一切与艺术相关的东西,对未来的构想也是自由并充满创造力的模样。而法学和我想要的是不一样的。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不适合学法学的,上课的内容并不会让我感到兴奋,而与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并不能理解,而觉得我想的都太梦幻了。这导致大学时光对于我来说是有些压抑,甚至有时是崩溃的。我几次哭着给家人打电话说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是超乎我想象的剧烈反应。我看不到我自己身上的光,甚至开始厌恶自己。
15年跨年的时候,也是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我一个人待在房间,坐在桌子前。我得要有改变,否则我会毁了我自己的。窗外鞭炮声还在响,突然想着自己一直喜欢看电影,之前中学时看电影的时间不多,要不给这一年定一个电影计划吧,看100部电影并记录下来。让喜欢的东西进入生活。
抱着尝试的心,我开始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或去影院看电影。电影就像是一个百宝箱,几小时里带我穿越到另外一个维度。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这不像是一个计划,而是一个让我充满激情与好奇心,迫不急待去做的事。每看一部电影就会马上在QQ空间打卡,写影评。最开始是在看完电影后搜电影剧照,在编辑说说时记录影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接着是开始反复调试、编辑,尝试用概括、简练的语言书写影评。后来看见一些很有感触的电影停不下来地写了好几千字的文章。开始认真地去看豆瓣上的影评,去了解不同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会发现影片中自己忽略或者没能理解的点,以及有关电影的背景、叙事技巧等的内容。
自从开始“1年看100部电影”的计划后,我好像回到了一种满血状态,对每天都充满期待。在观影时间里,我沉浸于另一个世界,没有周遭环境的限制,跟着电影里的主人公,走进他们的人生。我看见《啊哪啊哪神去村》中人与自然的简单生活,观察着《轮回》里万千生命的流转,反思着《告白》中“生命是?”的反问,跟着《eat,pray,love》的女主角抛开一切去探索生命的激情。每一部电影都带给我不同的体验,关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星球不同阶层的故事,让我看到时间与空间宽广、多样的维度。
那年年末,在重新回顾100部电影的记录时,我想这是一次超乎我想象的年度计划。完成100部的电影观影以及记录,心中有着某种成就感,就像有点亮了我身上的光。我觉得电影是有治愈魔力的,它在呈现出万千人生、世界时,让我走进了世界,也更加走进了自己。我开始更加多维、包容地看待自己,看待周边事物。对于法学我开始逐渐消除心中的排斥感,去看到法学的魅力,去发现那份法学潜移默化给我带来的理性辩证思维的“礼物”。这些都是超过电影计划预期的给我带来的改变。
现在我还在电影带来的美好旅程中,享受着,感恩着,电影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必需品。我也会推荐身边的朋友去看一些电影,许多时候讲不通的道理、解不开的情节,通过一部电影也就解开了。电影是有魔力的,我开始构想出无数个关于电影的愿景,继续走进电影,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电影的美好、治愈。找到一群同频伙伴一起死磕剧本,演绎出自己创造的世界。静下来回想一切,感谢那个跨年夜晚闪现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