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七夕夜晚,唐明皇在长生殿,与杨贵妃发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一千三百六十六年前的今天,农历七月初七,夜色清凉,银河闪烁。庭院里,三十二岁的杨贵妃,像三秦大地的百姓一样,在这个牛郎织女相会的夜晚,乞巧。
乞巧,源自很久很久以前的民间传说。
传说,下凡私通牛郎的织女,犯了天条,每年只能在七夕之夜,与老公孩子团聚一次。织女心灵手巧,可以织出春天的风花,夏天的虹彩。任何梦想自己巧若织女的女人,都要在七夕这个夜晚,讨好织女。
皇宫里,对这个民俗,比民间还要重视。相信乞巧的杨贵妃,在庭院里,挂起三五匹锦缎,摆上五六份瓜果点心,焚香顶礼。
这里是骊山的长生殿,远离长安六十里,本来就人烟稀少,这会儿,更是寂静无声。
不知何时,六十六岁的唐明皇,乘着夜色,来到贵妃身边,比肩而立。
这时候,侍卫们都已退到东西厢房,歇息去了。
杨贵妃靠着唐明皇的肩膀,举头张望,牛郎织女二星挂在头顶,触手可及。这对出身文青的情侣,毫无意外地说起每年只能相遇一次的牛郎织女。
唐明皇情感细腻,没说三句,就从天上的牛郎织女,说到人间的自己。
也许,不再年轻的杨贵妃娇羞万分地扯起了唐明皇的耳根子,问,陛下,你到底爱我有多深?
神情严肃的唐明皇,牵着她的手,走到今天挂满爱情信物被人称作“盟誓台”的方寸之地,贴着杨贵妃的耳根子,悄悄地指天发誓:
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说完之后,两人都流泪了。
很多年之后,清代的散文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对妻子说过这样的话。张爱玲跟胡兰成结婚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誓言。
你是不是想问,这天晚上的事,是真的吗?
应该不是真的。讲述过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过这个故事。
然而,这个七夕夜晚盟誓的故事,不是我编的。编这个故事的人,是一个唐代的小说家,诗人白居易的朋友。
你知道,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也是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在七夕盟誓四年后,唐明皇被迫赐死了杨贵妃,唐代的诗人作家编了很多死后的凄美故事
七夕盟誓不过四年,这对老夫少妻的恩爱,在今天陕西兴平县的马嵬坡,刹车,坠亡,画上休止符。
渔阳鼙鼓地动来,杨贵妃曾经为他“洗三”的干儿子安禄山,起兵造反。
叛军来势汹汹,很快逼近长安,首都危在旦夕,唐明皇带上杨贵妃仓皇出逃。
走到马嵬坡,斩杀杨贵妃宰相堂兄的突发事件,把唐明皇搞懵了。他不相信杨家哥哥会谋反,然而,现在不是发脾气的时候。
肇事者进一步提出,杨贵妃也不能活。我们杀了她的哥哥,未来她跟您吹枕头风,哪有我们的活路?
他着急地为她辩护,可是,你皇帝不杀贵妃,他们六军就站着不走。
没办法,唐明皇命令高力士,这个曾把杨贵妃领进自己世界的太监,把杨贵妃勒死在佛堂之中,再把尸首抬出来,给肇事者查验。
五十一年后,白居易好像身临其境地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唐明皇的生命中,在那没有空调没有地暖的时代,杨贵妃就是一只冬天暖脚的壶,一只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
自从马嵬坡香消玉殒那天起,唐明皇生命中的汤壶,就开始慢慢冷去。寂寞,如寒冬塞上的雪,越积越厚。
马嵬坡那一天,不堪回首。
两年后,已经让位于太子的唐明皇,在局势稍稍安慰情况下,返回已经夺回的长安。
返程路上,经过四川剑门,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写了一首诗,表扬平叛的将士英才,反思励精图治实施儒家仁政的重要性。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从此落幕,已经继位的太子轻慢他,除了那个高力士,似乎没有多少人臣在乎他。
寂寞之中,他越发地思恋杨贵妃。
他想隆重地安葬她,不行,就偷偷地把她安葬在某个隐秘之处。
杨贵妃的遗体早已腐坏,只有一个遗物,香囊,留在人世间。他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把她的画像,挂在一个偏僻的屋子里。每天早晚,他都去久久凝望。
说明一下,这些细节,不是我的想象,也不是小说家的意淫,是正史的记载。
受命寻访杨贵妃的道士,终于在天界找到了杨贵妃。听说唐明皇的使者来访,还没睡醒的杨贵妃急急起床,跟使者问人间的唐明皇:你现在还好吗?
杨贵妃把一盒金钿分成两半,交一半给使者。
这是他们定情之时,他赠她的信物。
使者拿着信物,不肯走。人间天上不同路,你为什么还不走?
使者对不解的贵妃说:
你还能告诉我什么秘密?只有你和他知道的秘密。你告诉了我,我回去告诉他,他就不会怀疑我这个道士是骗子。
杨贵妃说,既然如此,你就把天宝十年,七月初七夜晚的场景,连同我们发过的誓言,说与他听。
那夜的场景,他们的誓言。
杨贵妃跟道士说完,兀自哭泣起来,“想到这誓言,我想马上回到人间,与太上皇合好。”
道士跟他说,不必了,太上皇在人间,也活不长了,你多保重,不要自寻烦恼。
公元七六二年农历五月初三,七十八岁的唐明皇在被迫迁居的兴庆宫,悲伤地走完了一生。
白居易一副很懂他的样子,给今夜想着七夕的你,留下情人之间不可不知的诗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