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曾子曰:“慎终而追远,民德归厚矣。”
1.9 曾子说:“谨慎的对待死亡,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得民风变得厚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一个社会上的人,不担心死亡这回事儿,觉得生死无所谓,随时随地可以不要命,此时,整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的混乱。
慎终:我们要严肃谨慎看待死亡这件事情。如果我们开始重视死亡,那我们的生活质量、作事效率一定也会提高,原因就是我们对时间有了意识,开始珍惜时间。可能这就是“deadline”的含义吧。
推荐:《穿越死亡》
追远:我们要去了解历史。不但要了解小历史,还要了解大历史。家庭的历史,祖国的历史,宇宙的起源……当我们了解了大历史,眼界、格局放大的时候,我们的自我边界也会弱化,心胸也能够更加开阔。
推荐:《大历史》
所以,慎终是看自己的过去,追远是看自己的未来。人们如果能够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慎重对待并且充满了求知之心,民风就可以变得诚恳、踏实、朴素、勤奋。人们就会相信在寻尊自然法则的前提下,辛勤劳作,脚踏实地才是正道,而不会想着投机取巧寻找捷径,欺人更自欺。
“民德归厚矣”,不是忠厚老实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忠厚老实,那么这又是一句给老百姓洗脑的话。老实巴交,并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美德。
“厚”,这件事应该是厚重,就是民风变得诚恳、踏实、朴素、勤奋。当一个地方的民风变成了这些的时候,人们相信劳作,人们相信自然法则,人们不会去抄近道儿走捷径,想办法欺骗大自然,想办法欺骗别人。
我们要知道“厚”的反面是什么,跟厚相对的反面是轻浮。如果民德是轻浮的,就会发现好财、好货、好名、好色,这才是一个糟糕的氛围,所以,我们希望让民德归后,让这个地方的人变得厚重。
变得厚重的方法就是:慎重追远。我们纪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度的,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过去是有那么多的传承的,要了解我们是怎样一路走来的,把这两头的功夫做足够,人们读书读的多,认真的去研究这些东西,这时候,整个民族的风气,才会变得厚重。
这就是曾子所讲的“慎重追远,民德归后矣”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古代人会解释为要重视父母的去世,这样理解并没有错,但更多的,我们更要重视自己的生死。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上其他人的生命。在神学统治欧洲的时候,没有人认为人的生命是重要的。“慎终”,也是代表着人文主义的思想
引起焦虑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源于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个道理很深奥,值得深深思考。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焦虑的情绪,导致我们的浮躁和恐慌,所以,学会温良恭俭让,学会慎终而追远,好好活着,好好做事,脚踏实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至于结果,那就交给天命吧。不负自己,不负他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1.10 子禽温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0 子禽问子贡曰:“老师到了一个过家,总是有人和他谈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夫子自己求得的呢?”子贡说:“老师以温、良、恭、俭、让得名,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与其说他自己求得这种资格,不如说是人家主动求他的吧?”
子禽,是一个“窥探者“,他在《论语》当中每次出现,他都是在问问题,而且他问的都是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问题。他总是觉得,孔子这个任可能没有我们看起来那么了不起,所以,他经常会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现实主义的角度,问的这些问题。
子贡,是孔子身边的人,跟孔子比较近。子禽作为外围的一个学生,就问子贡,夫子到了一个国家,总有这些当权的人过来跟孔子商量国事,让孔子帮忙出主意,给出治理意见。这事儿是孔子求的呢?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禽想知道孔子的运作手法。
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孔夫子是不是有一个公关团队在运作呢?为什么这些国家领导都愿意和老师商量这些大事儿?是别人真的都崇拜他给他的,还是他主动追求的呢?
子贡若回答:夫子从来不求人?可能也不是真话。不然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呢?但如果说夫子就是到处找门路,这也不对,孔夫子也不是这样的人,这么说也不合适呀。
子贡是一个外交家,他的回答非常的到位,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得到这些别人愿意跟他商量事情,求助的能力,靠的不是行贿受贿,靠的不是拉帮结派,靠的不是自吹自擂,不断地说大话,夫子不做这些事儿,夫子是温良恭俭让。
我们做人可以学习孔夫子的好习惯,好品行:
温:温和,不走极端,不疾不徐,有事慢慢做。
我们在生活中,出名靠地是发表极端言论。例如,王朔就说过,出名最简单,骂人就行,谁火骂谁,一派观点能够骂出来,很容易就出名了。再如:树观点,贴标签,品牌对掐。
良:善良、良善,和蔼,不与人为敌。
恭:谦恭,不说大话、不打包票。
俭:简朴,不奢华,不做作,不浮夸。
让:谦让,得理饶人。
孔夫子很少跟政敌发生大地冲突,不行就让,这里容不下我,我去另一个地方。所以,孔子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的这么一个人,他并不希求得到什么东西。
这里面有一段话,是中国古代人的修身格言:君子居安以俟命,小人行险而侥幸。(《中庸》)
孔夫子的做法就是“君子居安以俟命“,我每天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保持温良恭俭让,这是我做事的原则,至于我能得到什么,自有命。这就是君子之为。
“小人行险而侥幸“,小人天天想着能不能运作一下,能不能想着什么办法炒作一下,能不能来个世界营销之类,风险就变得很大了。
岳麓书院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孔夫子的人生,其实也不比别人过的糟糕,孔夫子做成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那么大的名,可能他得到的东西,比他想得到的肯定要多得多了。但是,孔夫子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
电影《让子弹飞》,姜文和葛优的一段对话,葛优说:“要么挣钱,跪着;要么站着,别挣钱“。姜文说:”站着就不能挣钱吗?“站着挣不了钱,跪着才能挣钱……
但孔夫子做的, 就是我站着,也要把钱挣了,站着也要把事儿办了。
所以,他告诉我们说,这个世界上你要做成一些事情,很有可能你要把尺度放大,拉开一点看,周游列国什么的这样的事情,反到成了丰富的经历。
所以,孔夫子不出让自己的原则,温良恭俭让,也照样得之。所以,最后子贡说:夫子这种求得方法,不是跟其他人的求法不一样吗?这就是子贡替孔子回答子禽的这个问题。
读完了这一段,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那就是:不断充实自我,随顺机缘。
就是说: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就是不断充实自我,做好正向的积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剩下有很多事儿是随顺机缘的,不重要。因为,外在的物质多少事够?外在的名声多大算大?这些是都不好衡量的,而温良恭俭让这样的行事原则,是你本身最具价值的部分,不要拿这个东西来出卖,换一些眼前的利益。君子爱财,爱名,都要取之有道。
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以得知“,也印证了老子所说的方法。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都是在讲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总是急吼吼的什么事都要自己争,都要自己去做,苏秦、张仪那样,跨六国相印,到处和人说,到最后下场并不好,他们其实自己内心也变得很焦虑。也会做很多动作变形的事儿,树立很多的敌人。
实际上,孔夫子所做的事,是目光更长远的一件事。跟老子的原则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