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怎样保护自己?有的人会选择据理力争,有的人会选择体谅,还有的人会选择麻木……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是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更确切地说,伴随体验或观念的情感部分可以从认知整体中游离出来,这种方法,就叫「情感隔离」。
每个人的肉身都是一个皮囊,内心装着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自己,俗称「真我」。当别人攻击你时,有时候你可能会想:他攻击的是我的皮囊,对方看不到藏在皮囊后的真我,所以他攻击的并不是我,而是皮囊。
你看,灵魂与皮囊的隔离,就会成为处理创伤的核心防御方式。面对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事物,有些人会置若罔闻,这些人通过对情境的隔离和理想化,变得十分理性。如果个体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生活中注重思维而忽略感受,那么很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
比如我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时,我习惯的处理方式是概念转移。你跟我就事论事说A,我就跟你东拉西扯说B、C、D、E,然后用这些拼凑出来的部分片段来反驳A的最初指责,并认为这样的指责是荒谬的,这就是典型的「浆糊逻辑带来的无理搅三分」,用对方的错比自己更大来降低指责带来的难受。
更有意思的是,争论到最后,我们已经忘记最初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争论了。争论什么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在争论中争出一个高低的过程就变成了核心。这种令人上头的争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赢家,最后都觉得自己有理,然后就开启了长时间的冷战模式,破坏关系。
当然,每个人的保护方式各有不同。比如绝望、可怜、假装高明、指责、抽离、更好的道理等等,这些保护方式会让谈话不容易深入,很难尽兴,因为这些保护方式都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减轻伤痛,从而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每个人的心都有三层,分别为「保护层、感受层、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感受层,而最深处是真我。感受层也可以说是伤痛层,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层中,都有种种伤痛。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碰触不到自己的真我,别人也碰触不到。
当真我不能相遇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于是就会导致「越爱越孤独的局面」。
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点是「穿越心灵的保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