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在《我们能否共同生存》一书中发出了“学校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的拷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一直在反思,是将学校打造成没有生机的知识的中转站,把孩子们培养成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知识的搬运工”,进而上交一份骄人的升学成绩单;还是开垦一方沃土,播撒知识的种子,用温情呵护孩子的成长,以爱启智,静待花开。
二十余年教育教学实践,最大的体会是,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无论升学率竞争的压力有多大,无论“超前教育”的风刮的有多紧,无论对“精英教育”的崇拜有多狂热,都不应该抛弃教育的本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阐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灵魂的唤醒,才是真正有情怀的教育,这与蔡元培校长“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方法以助之”的理念高度契合。
初中三年,是孩子人生第三个叛逆期即青春叛逆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被唤醒,渴望成长但又希望得到呵护;略带疯狂地张扬个性却又惧怕承担后果;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但是排斥灌输式的教学和无休止的刷题……可以说,青春期的孩子是各种矛盾关系集于一身的综合体。身心成长是自然规律使然,学校作为陪伴他们成长的平台,既要顺应规律,不能任性而为;又要承担使命,有所作为。不任性而为,需要我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仅仅在知识层面育人。在各个领域都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在知识水平作为绝对考核标准的时代,我们既要参与竞争,也要寻求改变,改变是教育的灵魂,改变原有疲于应试的状态,回归教育的本真,才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教育在根本上是“使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过程,也就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过程。公元前五世纪,苏格拉底就提出“美德即知识”,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能够让人保持思维活跃,做出最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定。可见,砥砺品德,发奋学习,认真实践,探求真知,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的校训“敦品励学,重知笃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
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关注新时代的孩子,每一个时代的孩子都有时代赋予的印记,都有自己的特质。因此,在关注品德,关注学业,关注健康,关注生命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在发展了的时代面前,进一步深化以上几方面的内涵。我们要关注孩子品德,因为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的时代,给传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时代的挑战,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思路,解决新问题,砥砺新品德;我们要关注学业,但是在关注学习内容、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孩子学业的提高幅度,以及知识体系建立的完善程度;我们关注健康,一方面要引领他们提高身体体能素养,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身心健康,才是完整的个体;我们要关注生命,生命的长度厚度都需要重视。要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更要为创造价值,提供丰富的营养,也就是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人文气息的培养,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气质的过程中,累积生命的厚度。
四年前,《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一文刷爆网络,作者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这是一篇直击当今教育症结与教育者和家长心灵的文章,然而,热度消退后,教育的症结依然存在,教育者在升学这个终极目标和焦虑的家长的裹挟中,依然奔走在提高技术层面的路上,而教育的主体——孩子的灵魂却依旧在徘徊。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教育环境、我校教育资源现状以及原有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初中三年,是孩子认知能力不断完善的三年,是他们学习能力迅速提升的三年,也是孩子建立完善知识体系的三年。学校的使命,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业水平和知识积累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对于学校而言,这是使命所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因此,改变单纯应试教育模式,赋予教育过程以灵魂,让孩子的灵魂和教育过程有机统一,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
三年磨一剑,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然而最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是“三年”,教育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充满爱意和希冀,洒满阳光和汗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职责是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境界。让老师不止“低头拉车”,埋头教学,更有机会“抬头看路”,研学进修,不是以功名相诱,而是以视界的拓展激发深入的思考,进而潜心育人,享受教育的过程;不仅为孩子开启智慧之门,引领他们走上求知之路,更要为他们打开生命之门,给与他们自由思考的权力,从而在求知的过程中得善近美。提高是学校的使命,我们敢于担当。正因如此,才有了在奔跑中停下脚步,等待孩子们灵魂的“慢教学,重生成”的教育理念。
世界上所有存在都不是完美的,可贵的是我们永远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教育哲学也是如此,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找到一种普适性的完美教育,而且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但是,我们会带着美好的愿景,行走在育人的路上,当无数种教育模式与具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完美契合,我们便可欣赏教育的完美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