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个选择促成了意义,而是我们在对一件事的持续、刻意的投入中,找到了选择的意义。
人们常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话意味着:第一,选择和努力似乎是同一个事件的前后两个过程,而且是独立存在;第二,这句话是在一定语境下应用,比如获得更大收入,选择工作等,“选择”这一动作起到更大的权重作用。
那么,想问:选择是怎么来的?就那么一想吗?选择的过程本身不需要努力吗?
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我自己最近也有。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聚会,朋友甲说:“现在这房价涨的,早知道当初不要卖小的以置换大的,多借点钱好了嘛,现在就是两套了。再卖出,少奋斗5年,哎.......”。要知道,他住着180平米的一线江景大平层,这样的户型若在滨江或钱江新城,可以升阶为炒房界眼里名副其实的CEO盘(就是价格奇高,专门卖给名企CEO的楼盘)。
我说:“是啊,早知道一下子买个更大的,一次性到位。现在置换成本太高了.....”
其他几位也都表示了类似的遗憾。
冷静的想一想,这些遗憾都是建立在房价上涨的前提下。倘若房价暴跌了呢?还会说少买了或者买小了吗?我想,更多的会觉得到手的是个烫手山芋吧。
假设1
如果时光回调,仅仅是时光回调,我们的认知都回到那曾经的自己,买房时,我们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买还是不买?买大些还是买的刚刚够住?要不要多借些钱?.......毫无疑问,有诸多的困惑摆在我们的面前。
假设2
时光回调,不仅回调时光,而且将现在的认知(譬如房价未来会涨的认识)也带回到那个时候。那么选择就很明确,加杠杆,买多、买大....... 哈哈
有这样的提前认知,于人类祸福,就是先知;于一个家庭,就是脊梁;于他自己,就是个人阶层的跃升。
可是,我们常常做不到有这样的认知,现实在我们面前永远都是笼罩的迷雾,看不清未来——这就是所谓的普通人。
而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得知。过去与现在,对于一个人来说,除了低概率发生的身体上有巨大变化来说,最可能发生的大变化是一个人的认知。
在同段时空下,超出大多数人拥有更多的某一领域的知识和见识,他也就更大可能明晰了这一领域背后的底层规律,也就更有可能作出更明朗的预见。这个预见,不是低概率的猜,扔骰子,而是更大程度的对未来事实发生的笃定。而这种人,我们便称为专家。
当下的选择,都是基于预见。更准确的预见,会有更适当的选择,也便会产生不错的结果。
好了,“选择”和“努力”孰重孰轻的问题,已经变成怎样成为一个专家的问题了。
成为专家,完成一个专业领域的进阶路径,遵循着这样一种三阶关系:
Level 1:入门水平,掌握了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具备进一步探索上层分析的能力。典型身份为拿到某一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何种学位能完成Level1,每个专业有所不同,暂不考虑学校的参差不齐)。
Level 2:专家水平,在该领域具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经验,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对于该领域任何新出现的情况具备独立深度分析的能力。典型身份为某一领域3到10年甚至更久、并取得一定行业认可的从业者。
Level 3:大师水平,一定是已经达到了Level1,大部分都具有Level 2水平,但是Level 2却并不是达到Level 3的必要条件,获得广泛认可的Level 3领域的大师往往除了勤奋还需要一些天赋。在该领域,或者是其中的一个细分领域,能够提出前无古人引领后来的划时代的见解,具备宏观模式识别和导向分析的能力,有些人甚至因为过于超前而不被时代认可,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证明其规律和分析的准确性。初级典型身份为学术大师、行业公认的前三名,高级典型身份为青史留名的专业奖项获得者。
哈,我们没有办法直到成为专家了才能选择,何况,生活不分专业。而且,成为专家的路上,本身就是充满着无数的选择。
那怎么办呢?
做重大选择前,尽可能的收集信息,筛选信息,验证信息的真实性,用因素法排列出影响选择的重要性,结合咨询前辈和专家,不惜付费,加上一些思维(如批判性思维)和工具(如因结构化分析,矩阵法等)的应用,帮助我们作出更合适的选择。
而如此作出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系列巨大的精力、物力,甚至财力的投入。而且,这个过程,更是反人性的,要克服懒惰、短视等因素。
选择,你做好努力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