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看延喜攻略的时候,平台热播一则广告看的我只犯恶心。六七个男的口抹口红在那里扭来扭去,然后广告结语是“要有小红唇”。当时我一看便吓到,这些不男不女的到底是什么幺蛾子,这个广告是谁的创意?
我是个男的,对化妆品不甚了解,上网大概一查发现原来是卡姿兰的小红唇口红的广告,请的是乐华七子做代言。
那个广告我也是不太懂的,但自以为像口红这类化妆品的应该还是找女生做代言最为合适,你找这样一群男的,在荧屏上涂脂抹粉的,看的叫人不舒服,用句星爷曾用过的台词。
在这我没有诋毁谁的意思,但是就是觉得不舒服。这也许是和现今社会上流行的恶习文化有关。初始人称之为“小鲜肉”,意思是长相稚嫩的男生。当然,小鲜肉的产生也是和中国人改革开放这些年的文化冲击密不可分的。
其实自古以来,男人好美女,女人好帅哥也是常理。西门庆为何那样有名,浪子燕青为何那样招人,都和长的帅有关。
但是长得帅不代表他就不是男人,灌篮高手中的流川枫帅不帅,但谁敢说他不是男人?只是时间久了,帅哥的称谓过时了,现在的90后00后就跟我们当年的80后一样,充满了叛逆或者说是新颖的思维,新词不停的涌现,像崇拜偶像的人,最早就叫崇拜者,自从上世纪90年代港台明星涌进来,就诞生了新词“迷”,我是你的“歌迷”、“影迷”,这是我们80后的称谓,到90后就变成“fans”,然后现在就直接音译过来叫“粉丝”。
名词变化快其实也没什么,多元化社会嘛,贴近世界嘛,但有些词却是随着人观念而变化,就如“帅哥”这个词,原指英俊潇洒的男子,可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帅哥的年龄开始变小龄化,男子的模样开始以嫩为主,这也就是“小鲜肉”一词诞生的由来。但“小鲜肉”反过来就是“小纤弱”,使得男子越来越趋于女性化,从而诞生了上面这些个“妖孽”,统称是叫娘炮。
我看过一些文章,就时下娘炮横行归结于父母从小给男孩呵护式的教育,归结于时下老师群体多是女性。这是导致“娘炮”横行的主要原因吗?不!不是!
男孩从小被父母呵护式教养,最多只会教导成软弱内向腼腆的性格,但这和伪娘、娘炮还是有区别的。更何况就算培育出那样的男子,他们大多也会像金星样选择变性,或者娘娘腔,但毕竟是少数。
而造成现在“娘炮”横行主要原因,还在于社会大众对这种现象的纵容和病态般的追捧。
其实最早将女性化形象搬上舞台的据我所知应该是赵本山。那时他在某个晚会上装扮老太太唱《小草》。
之后赵本山的老太太形象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他演的《相亲2》中也有所体现。
就连他自己也在《我想有个家》小品中自嘲道:“我媳妇和我离婚,说我有点女性化,越看越像老太太。老太太怎么了,说明我长得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只是当时那个年代还不盛行伪娘什么的概念,大家就是看个新鲜,图个乐,也就过去了。
可是过去是过去了,可也应了赵本山这句话,是挺超凡脱俗的,所以就诞生了
这样的玩意儿出来,大家看的还很乐,也就捧红了他们。而诸如小沈阳、宋小宝、文松自成名后就转变了形象,恢复其男儿本性。而据他们说他们平时不是这样,只是在舞台上才会这样,为什么呢?因为观众喜欢。
观众们喜欢,他们才要这样演,才能成名。那么从这些人成名的历程来看,有谁还能怪罪于父母的教育?老师的女性化?朋友啊,在批评这些的时候先想想自己的审美观念吧。
正是因为或是你,或是他等等人好奇也罢,新鲜也罢,这样畸形的病态的喜好迫使得那些活跃于荧屏的人们趋于浮世的扮演这样的角色,也使得观看这样节目的青年人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个观念。所以你不能不说这样的错其实是在于我们自身身上,社会身上,如果我们都不关注这些浮华的东西,而是更多的审视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市场自然就没有这些东西,小鲜肉也好,小纤弱也好,都还是孩子,与那些童星没什么区别,让他们去好好的学习,而不是过早的用这姿色涉足艺界。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古书曾有记载,秦时有人秉性阴柔,好穿女装,涂脂抹粉,旁人甚恶之,以为妖孽,缚于桩上烧死。
古人尚且不忍男做女态,何况今人反不如从前?
还记得小时看过的王泽先生画的漫画《老夫子》,那里描绘的应该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社会面貌。那时的香港很是发达,但从漫画可以看出也是娘炮泛滥,可见这个畸形文化是发达社会必然的产物,那时的老夫子在漫画中对这种现象是十分痛斥和反感的,是也能看出现今中国演艺圈这种光怪陆离的怪像是由来已久,必须痛改了。
还是那句话:少年强,国自强,少年弱,国自弱,少年娘,国自娘,少年丧,国自丧。我们同为时刻处于危机的中国人,还是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