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短片我还是不要叨叨太多了。吧。
上回说到去东大寺探探情况,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上午,武术馆没有开门,下午五点才是锻炼的时候,于是我们决定下午再去。下午我们是四点多去的,我是一个腼腆的人,问询这种事都是成老师担任的,刚开始问话并不顺利,他们有人告诉,类似媒体的报道都有,都不过是表演一番,没有丝毫作用,听说我们是河南大学学生的时候,他还说,你们学校体育系把石锁这个技艺弄走之后,表演演出参加比赛就没人找东大寺了。瞬间让我们觉得很尴尬,新闻和河大的双重身份一度让我们觉得有点绝望,不过我们还是觉得等等他们馆长,虽然当时天已经黑了,后来穆馆长过来之后我们跟他说明了来意,穆馆长慈眉善目的,很好说话,他很支持我们,当即就和他约定时间下次过来专访。
有了穆馆长我们就顺利多了,郭宝光是对撂石锁有过专业研究,鲍峰是这一代中石锁撂的最好的,其实专访进行的还是很顺利的。我们一边专访一边录制石锁训练的视频,这点很头疼,一方面他们最近并没有活动出演,这点有点尴尬,对影片而言不可能没有让观众看到石锁表演。另一方面他们训练的时间都在五点以后,五点多一点天就黑了,我们并没有多少时间拍摄,而且练的多数是孩子,都是很基本的招式,并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不过后来我们了解到鲍峰在回民中学开班收徒,决定去拍摄回中石锁队的训练,鲍峰对此很配合,让我们一度觉得受宠若惊。我们去鲍峰家里拍奖杯和证书,鲍峰父母还拿吃的和喝的招待我们,很亲切。特别感谢。
前期结束后,我开始着手整理手中的资料写初稿,我们光采访视频拍了近两个小时,写的时候还要思考究竟能不能找到相关镜头,镜头究竟能不能用,因为录音设备的缺乏,有的画面声音噪音太大,我基本上是写几句就去找找镜头听听声音,花了两三天时间写出了初稿,后来又让成老师和彬彬润色,我写东西一般不太考虑词句和语法,这点很头疼,成老师和彬彬对稿子的贡献很大,开头和结尾那么精彩的句子都是他们写的,后来剪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在赞叹,没有前后这几句,这片子就是一个介绍耍杂而不是一个非遗的片子了。
其实到这我们还没想好片子名字,开封石锁人、石锁汴京我们都想过,后来我说不如简单点就叫撂石锁吧,彬彬说还是叫石锁春秋吧,真心觉得好,大气又有历史感,而且我们的片子讲的就是石锁的文化历史,不能更赞了,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配音旁白是个大问题,因为画面表现不够,如果声音再欠缺,这片子就别拿出去丢人了。于是成老师就厚起脸皮找播音班的同学一个个问,然后找到人又一个个试,其实我听了第一个就觉得不错了,成老师说别慌,有个据传很合适的声音我还在等他的信呢,最后还是被我们等到了,听完我就给跪了,直接影响我们片子的档次啊。要特别感谢播音主持专业的李伟琪同学。
配完音就剩不了几天了,真心的,为了找人配音我们浪费了好久,这时候得抓紧开始剪片子了,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另外一项特蛋疼的工作——英文翻译,科讯杯要求必须要用中英双语,我们解说词写了有三千多字,而且专业术语太多,比如直到最后一天才确定了撂石锁的英文翻译。为了不让英语拉分,成老师、老申、彬彬到处找同学翻译,总共我们大概找了十几个人吧,片尾鸣谢里面都有基本,据我了解英文的专业翻译一千字没个百八十块拿不下了,我们这群穷屌就这么把钱省下来了。其实后来我们审了一遍,大多数人还是很用心的,当然也有谷歌翻译的成分。
在他们找翻译的时候,我开始了剪辑,其实稿子基本上定了,剪辑的难度并不大,因为每场拍摄我都去了,所以对素材是最了解的,但是还是有些问题,一是画面的不够,当时我剪了一半,对老申说,不行片子缺镜头啊,老申就和彬彬翘了课去补拍,开头那几个特好看的镜头都是他们后来补的,特别棒。但是历史画面没办法拍摄,相关资料佚失很多,好在郭宝光老师给了一些影像资料,另外我借助了电影、图片等等相关画面填充。还有就是令人头疼的现场噪音,拍的时候就为录音发愁,第一次拍摄专访时候借了一个话筒,结果我忘记开开关了,如果不是彬彬也用了一台机器同时拍,估计那个采访就没法用了。纪录片真实性的一部分就体现在现场音之中,而我们的现场音几乎没有能用的,噪音太过嘈杂,但是如果没有现场噪音,整个片子的纪实性会大打折扣,最后没办法只好在片头和尾部加入部分的噪音,不敢用太多,只能意思意思,舍不得钱买话筒必须要为此负责。另外,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听出配乐用的哪里?
嗯,清楚记得拍完字幕那天是周五晚上,因为我特么第二天就要考四级去了。最后的合成就交给老申彬彬他们了,后来据说因为字幕的位置又捯饬了半夜。纪录片的字幕一般需要对左对齐,而且在安全框内,字体大小都有规范,没办法做片子就是这样的琐碎事。不过因为我前两天都是熬了通宵,睡的还挺好,第二天拿着小收音机就去考了四级,考的还挺顺利,离考试剩一个小时呢就把题做完了呵呵呵。
制作基本就完了,其实过程还是有趣得多。毕竟我们穷,对艺术的追求只能想想。。。。明天会把影片的问题、优缺点和原因写出来。影像是遗憾的艺术,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