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是我兒時最喜歡唱的歌仔。因為那些歌詞能展現出大自然的美景,貼近生活,更體現民生,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和事,而且通俗易懂,押韻朗朗上口,即使唔識字也能倒背如流。
我們這輩人小時候唱的童謠,常常會即興加些詞兒,令歌仔更誇張,更加順口。家鄉童謠,要用純正廣海話來念,才顯得正宗,有個別俚語,字音上城南或城北發音都有差別,用普通話或白話更加難以解釋,所以,同一童謠,有可能會有幾種版本。
廣海童謠,是我們未入學讀書之前已念到滾瓜爛熟,因為都是口頭傳唱的,口頭留傳下來,一代又一代孩童就這樣說呀、唱呀,也長成兒女的父母,孫兒孫女的祖父母。為了讓我們的后代傳唱下去,我試著把記憶中的童謠寫成文字,讓廣海人世世代代唱下去。
一、一年的歌: 正月水𣿫𣿫 , 二月田開裂, 三月蟾蜍蛤蚧叫,四月轉龍頭,五月扒龍舟,六月禾束束禾腰,七月仙女過仙橋,八月吳剛吃月餅,九月紙鷂半天遙,十月禾束束禾頭,十一月冬,十二月年,家家門口泥紅錢,泥好紅錢炊(蒸)發糕,發糕發,拜菩薩,菩薩好,燒銀寶,銀寶燒得快,仔仔孫孫好世界。
這首歌很有意思,把一年十二個月的節慶全唱出來,很容易記,小孩喜歡唱,大人喜歡聽。
你一定會問:為什麼有"六月禾束束禾腰"而"十月禾束束禾頭"之分呢?問得好!因為六月早造禾禾身矮些,產量少些,割禾時也割得短些,所以捆禾時草繩捆在稻禾中間,禾束也束在中間了。十月晚稻禾側相反,禾身高,產量多,割禾又割到貼禾稿垢,相對禾身就長很多,用草繩捆綁在禾頭處,禾束也挿在禾頭上。
二、出門三弟兄: 唱歌仔 唱歌精 出門三弟兄,大哥去上京,二哥讀書求功名,三哥耕田养父母,有尼粘, 有尼糯,有尼肥雞有尼鵝,雙手捧禾手拖拖,白糖点粽奉太婆,太公太婆九十九,着起紅袍飲壽酒。吃舊雞骨啃緊頸,夾住粉絲送下腸。
這首歌我非常喜歡,是因為我父親有三兄弟,两個外出,二叔在家耕田养父母,一派家肥屋潤的新氣象,阿爺、阿仁、二叔,整天聽我唱也不厭其煩。這"尼"字很有意思,它比"有些"要多得多,如果用"又有粘,又有糯,又有肥雞又有鵝",音調上的美感就差遠了。"
"着起紅袍飲壽酒",后面應該還有两三句,但我記不起來了。希望有人幫忙回憶。
三、書館仔: 書館仔有棵菜,朝朝剝合朝朝開,大姊着蔴可布剪,小弟讀書求功名。
在我村子裏,這"書館仔",是棋王陳松順的老家,里邊像個花園,有一棵比我高的米蘭花,有一大棵比我矮的含笑花,還有一眼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水井。與我家一巷之隔,大鑊飯年代用作廚房,我們進出的次數更多,不瞞你說,當然是為了那幾朵含笑花啦。
"剝合"即剝開菜葉。"着蔴",我會着蔴綄线,但不是用來"可布剪",而是用來打蔴繩。我有三個姑婆,個個都是西施姑娘,着蔴綄线,補網補緝,幫補家用,儲嫁妝本。蔴,多指劍蔴,名如其物,有鋒利的劍嘴,多是野生,或種來圍園。割下片片莖葉,在水里浸泡一两天,撈上來放在介磚上,用茶煲蓋刨去皮囊,剩下的纖維,洗乾淨曬干,先用手搓成小繩,再用一種簡易的打繩機,把三股小繩扭構成一條麻繩,家鄉在沒有尼龍繩之前都是這樣制作谷蘿繩、上山打柴繩的。
四、点脚盤: 点脚盤,盤馬騮,只手耙田只手扭,上水清,下水濁,吊水返黎洗螺肉,螺肉羶,船頭船尾車大炮,雞公啄,啄埋啄埋一只爛臭脚。
"点脚盘"這首童謠,做遊戲最好玩,有三個以上小朋友圍坐在一起,大家把小脚盤在中間,由一人從"点脚盤⋯⋯"開始,一個字点一只脚,点到"⋯爛臭脚"最后的"脚"字,把脚仔吊起來,又由"爛臭脚"這位繼續点下去。
五、解蓮子: 解蓮子,解蓮王,解着乃何方?何方何路遠,遠方遠路尋,尋着個白馬仔,你騎頭,我騎尾,騎到叉路尾,跌下黎,撿個咸雞髀,你嚙啖,我嚙啖,剩返尼媽做糍餡,尼媽頸赤起黎捺埋門角一啖籃。
這是一首做遊戲的童謠。成班小朋友,大家用"農民憲法"執籌后,執尾籌者站出來,大家排隊把两手翹向后面構成小籃形,面對執尾籌者唱這歌,執頭者負責把寶物 放進某人手中,讓执尾籌者憑面部表情判斷寶物在誰人手中,猜中了可以回隊伍中,被發現的人繼續玩下去。
"叉路口叉路尾",是廣海一個地標 ,站在叉路口沙崗上,向東南方向望去,有多條自然村和一望無邊的稻田,是為國家繳納最多公糧余糧的村莊。
"頸赤"即胃食,我找不出更合適的字眼來用,廣海話想食恨食的程度,比起白話普通話更上幾十層樓,看見好吃的東西,頸就"赤"了,即咽口水了,待到個胃想"食",早已被人"嚙"曬了。
六、撿田螺: 月公公,月婆婆,下地撿田螺,撿幾多,檢三籮,比籮駁米煮,比籮駁柴燒,比籮門角漚雞屎。
在未使用農藥之前,稻田里真的很多田螺,肥味十足,尤其有生水眼的角落,很容易就撿到一两斤。聽我母親說,她們村子有一大戶請耕仔回來割禾,做飯的把飯菜送到田中,戶主見到餸菜里有砵炒田螺,馬上抽起,并吩呼回去倒在橫巷,免耕仔們吃田螺暫了工時。世上如此刻薄之人實屬少見。紫素蒜頭豆豉炒田螺真是家鄉一味好鎹,"一個田螺三啖飯,咄頭一啖,咄尾一啖,啖下中間一大啖"。
七、月光光照地堂: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摘子薑,子薑辣,買芋雜,芋雜粗,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梁,屋梁高,買張刀,刀切菜,買籮盖,籮盖圓,買只船,船沉底,浸死两個番鬼仔,一個蒲頭,一個沉底,一個摸慈姑,一個摸馬蹄。
這首三字歌雖然長,但有過年的氣氛,上句鋪設,下句跟隨,一環扣着一環,通俗易懂,順口押韻。記得小時候,每當我唱到"船沉底,浸死两個番鬼仔⋯⋯"阿仁會制止,并且連"色"很多個"嘣"。因為父親職業行船,這些字眼是要避忌。
"芋雜",我不明白是什麼咚咚,只知村中叔伯種芋頭的田壠都會間種幾棵薑子。
記憶中唱到"浸死两個番鬼仔"便完結,后來在佛山讀書時,又聽到其他地方的同學有添加的版本,所以也加進來。"馬蹄"廣海習慣講"馬薺",但馬薺與隔一句"沉底"的"底"字不押韻,所以還是用"馬蹄"。
八、新娘好嫁妝: 上廊光,下廊光,照見新娘好嫁妝,幾個櫳?十個櫳,幾個箱?十個箱,乜人嫁女丐高強,螃蜞嫁女冇衣裳。
這首歌突顯廣海古時嫁女的風俗習慣。姑娘即將出嫁前一晩上,在大妗姐和眾姐妹見證下,把所有隨嫁的新衣服和布匹二、四、六、八⋯成雙成對數着放進櫳里。在每人每年一丈四尺捌布票的年代,能有一、两櫳衣服已經算富豪女了,歌詞里有十個櫳十個箱,即非富則貴,暴發戶或富二代豪門公主了。
螃蜞嫁女,是廣海三月三北帝誕一自然景觀,這北帝誕前后日子,我曾見過紅蟹鉗蟹從洞竇爬出來,遠遠望去海旁灘塗上像布滿遍地的紅地毯,當走近了,它們又像地道戰一樣鑽下洞里,洞口四周留下它們活動的爪印,更像一幅工筆菊花圖。坑口村的同學帶我挖過紅蟹鉗,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九、望女成鳳: 一歲笑,两歲叫,三歲撿柴阿媽燒,四歲學着蔴,五歲學畫畫,六歲學寫字,七歲學繡花,八歲繡朵大紅花,九歲剪裁做馬袴,十歲阿媽將佢嫁。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家鄉的兒童基本上是這樣長大的,但絕不會"十歲阿媽將佢嫁"。十歲在家已經是個好幫手,既能帶弟弟妹妹,煮飯睇牛可豬菜,種菜淋菜打理自留地,還能上山可柴,阿爸阿媽怎捨得嫁女呢!
我大概也是十歲左右學會用白棉线織帽帶,用七彩线編織菊花、欖型、水波紋花邊,還跟我媽學會剪裁女裝"大衿衫",使用各種針指并用手工縫製。后來我家婆的唐裝衣服,全部都是我親手製作。我也是這樣教我女兒,不管多忙,女孩子要學會一点女紅,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女性魅力便表露無遺,與LV袋、佩飾及唇膏無關。
十、覺覺瞓: 覺覺瞓~瞓,覺覺眠~眠,覺覺去行街~街,行街有乜買~買,有鮮魚鮮肉買~買。
這是一首BB搖籃曲,BB催眠曲,配合傳下來的音韻,唱多两遍,身心放松,大人也進入夢鄉了。我阿仁唱的時候還添加"狗仔"二字,"覺覺狗仔去行街~街"。大躍進年代村中開設了幼兒院,托兒所,嬸母們中午全憑這首歌催眠弟妹們。
十一、台風登陸景像:天烏地黑 火蛇域剨 雷公凛嘞,水浸夾噏。
這童謠是澳洲伍長然伍叔給我提供的。"剨"字與"或"字同音,,夾噏即腋窩,水浸夾噏歷史上上演多回,並不誇張。小時候打台風浸屋時,我几姐弟便大聲唱這歌仔,還生怕天公聽不見呢。這次台風妮妲登陸,用這歌謠襯托,最適合不過了。
十二、鴨仔仔: 鴨仔仔,戀水氹,梅花跌落菊花林,阿媽心憔唔吃飯,唱條歌仔解娘心。
十三、天紅紅: 天紅紅,賣禾蟲,天黑黑,賣白嘞,⋯⋯?,吃條赤拉望天龍。
這首童謠是彭天演先生回憶起來的。想當年我們成群像鴨仔仔,也像美國卡通片豬佩佩姐弟一樣,玩轉全村大小水氹、水坑,累得長輩為我們"心憔",唱萬首歌曲都補償不了。
第十三首,完全符合我廣海當年的情景,可惜忘記了中間一句,希望大家努力幫忙找回來。
十四、養鵝鵝: 去凜虐,去凜磨,去到三更打斗磨,米頭米尾養鵝鵝,鵝鵝大,捉去賣,鵝鵝細,捉返㴝。
唱熟這首童謠,逗小朋友玩最是開心,但千萬別用力過猛遙㨪,免出意外。
十五、春花李: 春花李,李樹頭,阿媽啊,你莫愁,養大仔,去睇牛,養大女,嫁個金山頭。
十六、咸酸果仔: 咸酸果仔滿山紅,有人富貴有人窮,有人擔鏣去街嘮,有人帶帽出田中,田中有個田阿嫂,未刮面毛似嚿粉,刮了面毛似覌音。
十七、棯仔歌: 一個棯仔四只耳,走上山頭望大姊,大姊唔黎跌落地。
十八、打白髀: 打白髀,挪白糍,挪埋挪埋一䈰箕,擔去阿大姊,大姊唔到企,擔去水坑遛黃蜞,黃蜞吃飽㖭㖭脷,水螇吃飽嚬嚬飛,江蟹吃飽打肚皮。
十九、打掌仔: 打掌仔,打嘩嘩,有度吃,冇度罷,望人頸,可人話。
二十、落水仔: 落水仔,可帽戴,阿媽打,阿婆廌,阿公返黎鬧一排。
"廌"字與寨字同音。
暫且記得這二十首童謠。他們像親人和朋友一樣伴隨我六十余年,不離不棄。但人腦不像電腦,記憶有限,今天我把腦海中的磚頭拋出來,希望能引出同鄉們的寶玉鑽石。
下圖為種植的劍蔴
下圖為已經處理好的劍蔴纖維
下圖為劍蔴纖維搓成的小繩
下圖為三股小繩合紐成一條中繩
我為家婆做過這種類型唐裝大衿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