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交流的同时,了解到很多学生喜欢这篇文章,他们觉得觉得很有趣,我以此为契机设计了这一堂课,而学生所感受到的趣味正是这个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我反复的研读文本的同时也问学生感兴趣的点,设定的教学重点就是感受文章语言的趣味。然后再提升到文章主旨之趣,在学以致用,把他们所学所感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问题驱动一:说出你感受到趣味的句子或词语。第一个环节,做了一个全员调查,“您读出了这篇文章的趣味性吗?”有1/3的同学举手,面对这种情况,我设计学生投票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第一次反馈。投票的结果与举手的结果是不一致。从感兴趣的学生当中抽取了三名学生来分享他们感兴趣的句子。然后又展示了三个范例让学生来感受到文本句子的趣味性,借此启发学生,从表达方式感受文本语言的趣味性。为了节省时间,采用开火车的方式,学生们依次来分享。学生在批注和第一节课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找到感兴趣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而且能够把趣味性读出来。但同时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又一个学生仿佛是在跟老师交流,而没有发言的同学或在准备发言或做其他的,这时候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展示课,而没有产生交流碰撞,或者更精准的说,没有留时间给孩子进行思考。
问题驱动二:五指的性格,让我们联想到了生活当中的人或事。这个问题在前一个问题学生交流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我借此我重复了曾泽熙同学的分享,有大拇指的性格,想到了班上为班级出力的陈毅宸同学;班长周淑莹同学有食指想到了禁毒警察,冲锋陷阵敢于牺牲,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幸福平安留给了人民群众,令人感动的分享。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家庭里面,谁扮演了大拇指的角色?学生齐声回答是父亲,也有学生说是母亲;进一步引导学生你在家充当哪个手指?有学生说是食指,也有学生说是无名指;第三次引导学生,你在班上充当了是哪个手指的角色?部分同学沉默了,但也有学生轻声说大拇指,也有说中指。三次引导性的提问,目的就是引导同学们了解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充当哪个“手指”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丰子恺先生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团结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就能根根有作用,根根有力量。从而告诉学生文章的第二个趣味——理趣。
任务驱动三:仿写文章写小片段:“我叫 ,五官中数我最 ”,同时给学生评价的标准。按照这标准进行写作,也让同学进行了讨论交流,想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对其中的一个同学的作品进行了打分,同时挑选出其中的一位同学讲为什么给他扣分?这位同学依据评分标准给出了两点理由:没有举例,也没有运用课文上的语言。但他的打分确是3分,这时候没有进行点评,重视不够。
纵观整个课堂,有很多值得重视和反思:细节的完善,课堂的生成,时间的分配,从语文的角度出发,重书写,落实严谨、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