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曲
薄雾濛濛,岸柳苍苍;旭日初升,大河汤汤。悠悠运河,蜿蜒北上,当她进入华北平原后,如同一条玉带缠绕在齐鲁与燕赵大地之间,我的家乡临西县就在运河边上,这条河就是临清与临西的界河,而临西县早先是临清市的一部分,1964年以河为界划分出来成立的。
大运河有隋唐运河和元明清运河之分,她们分别从洛阳和杭州逶迤而来,在临清临西交汇重叠,由此北上,过德州、沧州,越天津,直达通州。可以说,这段运河兼具两条运河留下的历史沧桑和兴衰荣辱,东南西北风云际会在运河儿女身上烙下深深印痕。
二、运河宝塔
站在卫运河大桥上向东北眺望,一座宝塔巍然耸立在河流主干道东侧河滩上,这就是临清舍利塔,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名塔”。几十年前我们还是小孩子,此塔对我们来说是神秘的,不可望也不可及。塔有多高?听大人们说,天气晴好时,站在家北大路上向东看,能够看见塔顶。从我村到临清20多里的路程,为验证此事,我和几个小伙伴几次站在大路上,或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房顶上,使劲向东看,但脖子都酸了也没看到过塔影。
一个孩子为什么对塔感兴趣?冀南平原的村子里都是低矮的平房,村子周边都是平展展的田地,想找个土山也没有,对于高大的建筑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和崇敬,想像着登高望远,看看远处不一样的风景。虽然那时不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词句,也没有那样的豪情壮志,但那颗少年的心是有憧憬的,是灼热的。
多年后终圆少年梦,我几次来到临清塔下,近前瞻仰攀爬,此塔为九层砖塔,五十多米高,塔顶呈盔形,斗拱飞檐,八角缀有风铃。塔内设有青石阶梯,盘旋而上,墙壁上镌刻的“秀聚中天”、“东延岱岳”、“西引太行”等词句不时映入眼䆔。登高望远,但见运河如一条白线从西南侧蜿蜒而来,呈S型向东北流去,波光鳞鳞,静静流淌。河边树木郁郁葱葱,河滩上绿野平畴,如同翻开的书页。两岸的市镇房舍、街道在眼前徐徐展开,我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遥想当年,运河通航时期,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客船,远远地望见这样一座高塔,就知道临清就要到了!
这座宝塔缘何修建?天王盖地虎,宝塔震河妖。不是为震河妖,是为了兴文脉。
这里流传着明万历年间,临清州大柳庄人士柳佐在运河边上的永寿寺寄学期间,一天深夜看见镇寺之宝舍利子散发金光,最后考中进士,遂愿修建舍利塔的故事。据《临清州志》记载“柳佐,万历丙戌科进士”,“柳佐历任县令、御史、工部侍郎、工部尚书”。柳佐为官多年后回到家乡,将自己积蓄全部布施给永寿寺,在寺里修建宝塔一座。柳佐说:“是舍利子保佑了临清文运昌盛、市肆繁荣,修此塔是我多年的心愿。”
柳佐修塔彰显他重教祟文的心意。其后多年,运河之畔重视文化教育,文化氛围浓厚,人才倍出。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训,靠行乞办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被誉为“千古奇丐”。当代这里建有全国知名中学 一临清二中、临西二中。人物方面,近现代武有张自忠,文有季羡林,足矣佐证。
关于临清塔还有很多传说,有鲁班造塔、神仙锯塔、七个姓祁的骑黑驴等等,为此塔平添神秘色彩,这些对小时候的我们无疑是有吸引力的。
运河宝塔,历经五百多年风雨,一定见证过西域商人顺河而下融入市井并开枝散叶,一定见证过岸边众多砖窑烧制的贡砖运往北京;也一定见证过太平天国北伐作战的残酷,见证过运河支队奇袭日军的勇敢无畏;见证过运河儿女发展生产战天斗地的英勇豪迈,见证过新时代人民思想观念经济文化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风刀霜剑,信念不灭;顶天立地,开拓未来!这就是你永恒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