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换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不想去探讨好坏,只想说说我去适应每份工作的感受。
先总结,这是个从不断输入,然后逐步归纳,再演绎输出的过程。
如果一份工作你刚开始不觉得有挑战,那你大概跳了个假槽。哈哈开个玩笑,至少在我当前的人生阶段,我认为没有挑战的工作,不利于进步。
作为社招的员工,每个公司都希望你是来了就能干活的。即使是培训体系再完备的大公司,也没有多少的时间让你去和校招员工一样慢慢适应。拿我们这个岗位来说,上午入职,下午就去见客户,这才是常态。
当你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尤其是一个大平台时,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信息量太大!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面临的沟通也太多,常常觉得一个大脑根本不够用。那么在“输入”的环节,你不用担心数据量不够,而要升级一下技能,变成“有选择地输入”。
一定要给信息设定优先级,福尔摩斯向来只去记忆有用的事情,那我们也要这样,不然大脑会“信息过载”,容易系统直接崩溃了。但这个技能是需要时间来刻意练习的,所以现实常常是,所有信息来者不拒,重要的用工具记录下来,不重要的就让它自动被大脑遗忘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输入,这个时间可长可短。最近这份工作,完全输入的过程我花了两个月。那么需要对繁杂的信息做梳理归纳了,我的习惯是,提前建立好数据库框架,再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我每份工作电脑的文件夹,都是有条理的归类的,收到的资料,都先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归档。
然后就是往后去看一步,去发现归类,抓住核心点(当然这件事刚入职的时候就应该明确),从细分的维度切入,生成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知识节点”。
何为知识节点?这是我自己杜撰的定义,其实就是把工作拆解,提炼出一个个的小结论,慢慢去完善自己的工作知识&技能图谱,有些可能是你已经有的沉淀,有些需要你慢慢去补充。这就是工作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
最后,体现你工作价值的大招要放出来了。
基于自己的一个个“知识节点”,开始织网,把相关的节点联合起来,再添加一些支撑,你会拥有自己的作品,有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方法论”。
方法论可就厉害了。如果你能够解决问题,那也许你是个很好的执行者。如果你能抽象出方法论,那么你的价值就是可复制的,是对团队有利的。甚至更高的层面,你可能对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甚至用你的理论去影响行业。
为什么科学家对人类的进步有重要价值?因为他们,在抽象这个世界。
我觉得特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