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身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
这是《当呼吸化为空气》扉页上的一段话,直击这本书的主题。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和死亡同行过程中探寻生命意义的书,作者保罗,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作家。保罗是医生,他在斯坦福获得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保罗也是病人,36岁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他,被诊断患有第四期肺癌,与癌症斗争将近两年后,他告别妻儿,离开人世。所以,这本书是他患病之后写的,讲述了他与死神同行的故事,扣人心弦,充满力量。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保罗充满了敬意。敬意之一来自于保罗对医学的坚定追求,作为一名医者的医德高尚。尽管保罗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他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大学毕业后,他修了科学史和哲学。经过对哲学的探究与思考,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做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和神经科学家。因为最严苛而又最能取得盛名的道路,是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兼神经科学家。
保罗认为:要对生与死的问题有实质性的道德意见,关键在于对其有直接体验。只有从医,才能追寻严肃的生理哲学。从道德的角度来讲,比起行动,思考实在是微不足道。“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从医过程中,他也有过彷徨:“满目的人间悲剧与痛苦失败,我真怕自己已经看不见人类关系最非凡的重要性了,不是病人和家属之间的关系,而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慢慢的,他悟出了医者的真谛。医者的职责,有时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领路人,引导病人和家属,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以后还可以创造新生活。要是手术刀没有用武之地,外科医生唯一的工具,就是言语。他也从来没有怀疑和动摇过自己的从医决定。“和病人在一起共度的这些时刻,当然是要付出感情代价的,但也有回报。我没有哪一天哪一秒质疑过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或者到底问自己到底值不值得。那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的召唤,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说保卫灵魂也不为过”。“作为医生,肩负着无形的枷锁,肩负着生死攸关的责任。也许病人鲜活的生命就握在我们心中,但死神总是最后的胜者。支撑我们继续下去的秘诀在于,明白打从发牌的那刻起,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医生真正的形象:在鲜血和沮丧之间极富英雄主义精神的责任感。
敬意之二来自于保罗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一名杰出的医生,对于医患关系,对于病人,他有自己的体悟。“病人们寻求的,不是医生们没说出口的科学知识,而是那种必须靠自己才能获得的稳妥的真切感”。“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病人签署授权手术的同意书,意义不那么简单。这不再是一场迅速告知手术有风险的司法程序,就像是某种新药品广告里快速念一遍的副作用,而是一次机会,可以和正在承受痛苦的同胞订立盟约:我们在此共聚一堂,一起走过接下来的路。我承诺尽自己所能,引导你走向彼岸”。他和病人沟通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病人的感受,很好地做到了共情。“开诚布公地与别人联结,并不意味着要一下子打开天窗把亮话全说了,而是要注意病人的接受程度,站在他们的立场,尽量引导他们走得远一些。”
对于医院里常见的生离死别,“我们无从得知降生世上将遭遇怎样的冲突与痛苦,但通常来说我们很难脱身其外。”保罗说,医生是一种每天都徘徊在病人生死之间的职业。生离死别的故事与伴随而来的哭声是工作环境的背景音乐。为了更好的在如此令人沮丧的环境中持续运转,医生必须在个人的感情外套上一层防护罩。像是伤口长出的痂一样,看得越多,痂结得越厚。医生的工作就像是两节铁轨连接到一起,让病人的旅途畅通无阻。
敬意之三来自于保罗的坚韧。命运和保罗开的最大的玩笑,就是在他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离人生巅峰几乎一步之遥的时候,他查出自己得了第四期肺癌。经过第一期治疗,肺癌暂时控制住了,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刚开始只做手术,照常上下班。但是慢慢的,医者的责任和使命又让他回归到以前一周将近100小时的工作节奏。这时,死亡之神又和开了第二个玩笑,当他以为一切重新步入正规之后,癌症转移到了另一侧肺部,甚至脑部。在这样艰难的时刻,他和妻子共同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孕育并生下女儿。他希望自己离开后妻子不那么孤单。看到保罗写给女儿的那封信,我哭了。
保罗写给女儿的信: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这本书充满了理想、信仰和爱。它真实的反映了一位与死亡那么接近的人的心理活动,有害怕,有痛苦,有恐慌,但更多的是对信仰的坚定,对生命的热爱,和家人的温暖。
又想到了上一本读的书《幸福的陷阱》,我们都希望幸福,但幸福并不是人生的常态,不幸和痛苦才是。如何在痛苦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保罗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生活绝不是要一味的躲避痛苦。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多年来和希望并行的经历,让保罗懂得,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候并非最好的结局。
书的最后,保罗爱人的话,也非常发人深省。她说:“虽然过去这几年我们过得很艰难,有时甚至产生走不下去的感觉,但这同时也是我一生中最美妙、意义最深远的岁月——每天都在生与死之间采取着行动,喜乐与痛苦平衡并存,进一步深入探索感恩与爱。”“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
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明天和不幸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所以,活在当下,珍惜自己拥有的,包括呼吸饮食,包括家人朋友,包括工作事业,活出生命的意义,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