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中华民族延续了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无尽哀思,这是具有传承性的传统文化活动。
关于古时人祭祀的意义
旧时代,人民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种种威胁,人们试图解释却又限于啥也不懂,于是便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控制着,因而把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都归于鬼神之说,无法对抗,而是想通过某种特殊的礼仪对“神”进行供奉,期望可以善待人民,以此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祈求。
生老病死,亘古不变,老人过世,后辈子孙为了表达怀念之情,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心,也向祖先祈求福佑,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也正是如此,祭祀才能成为儒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现在人祭祀的意义
新时代,对于现在人们来说,祭天早已不是供奉鬼神之类的,而且对逝去的名人先烈的一种缅怀:五月端午的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祭奠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天安门广场的英雄纪念碑,每当重大节日时都会摆满鲜花,国家领导人亲自整理挽联,则是为了纪念三年,三十年,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在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因为时代的关系,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些名人先烈安睡在何处何地,我们只是从历史书上知道他们的故事,时而为其振臂高呼,时而为其扼腕叹息,感叹之余只能把这份情感化为一缕清风,以天为媒介,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以告慰他们的付出和奉献。
对于个人来说,祭祀即为祭祖,而作为儒家的重要组成文化之一,《论语》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目的是让人们养成一个厚道、孝顺、感恩的心。
首先,“不忘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人要懂得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正如树木花草有根才能绿树成荫,花香扑鼻。江河唯有源头才能形成滚滚洪流,一个人要想实现自身的人生和价值,就要常常怀念前辈恩德,谨记前辈教诲,所以,对于个人而言,祭祖的第一个意义就在于巩固德行,常记教诲。
其次,现在的祭祀活动更多的是具有教育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祭祖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在弘扬孝道文化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活动,借此缅怀祖先,从而向孩子介绍自己的根在哪,回顾历史,树立家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所有传统文化里,祭祖或许是对于孩子树立品德来说最好的教育的方式,父母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
总结
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祖先,我们每个人有自己家族的祖先,祭拜家族的祖先,一方面是寄托我们的情怀,另一方面是精神传承,谁家祖上出了大人物,那后代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自觉传承祖先的精神,再一方面就是勉励后人奋发图强,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