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淡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武城宰,先生说:“你在那里求得了人才吗?”子游说:“有一淡台灭明,他从不走小道捷径,非为公事,从未到过我屋中来。”
澹台灭明(前512年-?)是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人,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他是孔子的弟子,属于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是古代的教育家。 澹台灭明原为武城衙署的公差,后来求学于孔子。尽管孔子初见澹台灭明觉得其相貌不善,但后来澹台灭明退而修行,得到子游的推荐,被孔子收为弟子。澹台灭明在从师学习后成为有名的学者。随后,他南游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培养了三百多名学生,其学识和品德在各诸侯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当时儒家在南方的重要学派。孔子在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叹:“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凭言语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积极传播儒家思想,教化南方民众,为吴、楚两地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沟通南北文化、传播儒学做出了贡献。他的才干和品德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名声远扬,成为儒门后学在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的从祀对象,历代皇帝也有赐封和尊称。澹台灭明在离开孔子后选择向南方游历,一路行走并游历。澹台灭明并没有因为孔子的冷淡态度而怀有怨恨,相反,他一直视孔子为宗师,坚守孔子的学说,并持续以“有教无类”的态度影响着他所遇到的人。虽然澹台灭明南游的具体路线已无法考证,但我们了解到他主要在楚国、吴国等长江南部周边的诸侯国传道修学。他在行程中常常结庐而居,广收门徒,不断传播儒家思想,教化南方民众。最终,他的弟子达到了三百多人,为吴、楚两地培养了许多人才,为促进南北文化沟通、传播儒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澹台灭明的才干和品德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赞扬,名声传扬,各国君主在他所到之处都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孔子评:“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子贡评:“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
子游评:“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原来不可以貌取人的典故来自于这里,孔夫子也有以貌取人的时候,瞬间觉得孔夫子的形象生动活泼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