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觉得,世界不过如此,没有为人称道的美丽,没有耳目一新的惊喜,没有甘之如饴的趣味,你渐渐活的得过且过,但,可怕的是时间在变,我(你)没变。
01
十七八岁的我很喜欢“随遇而安”这个词,它代表着恬淡、平静、自然和一切美好。而二十岁出头的我开始觉得,正如《沉默的大多数》所言:“现在,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当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我特别佩服那种目标性很明确的人,他们的“To do list”里面永远圈满了对生活无尽的渴望,一切目的昭然若揭,他们勇于做出尝试、接受新奇、终生实践,既能平常心接受最好的结果,也能坦荡荡承担最坏的结果(当然,大多数时候,结果都是好的),仿佛不是时间追着他们跑,而是他们作为时间的领袖,去探寻幸福的本源。
02
相信对于“二八定律”,大多数人一定不会陌生,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人的财富,他们一出现就鸣珂镪玉。可似乎不难发现,在你身边,到处充斥着20%那部分人的身影,而你作为80%那部分人的存在因子之一,总是以一种小偷的姿态“觊觎”着,不同于其他人“没有大众默默无闻忍辱负重怎么凸现人上人”的整合想法,你一方面希望能够学而不同,另一方面也渴望有人给你开启点化,将20%的人所彰显的优秀拿去践行。
03
有一种叫做“欲望”的东西在你的身体里面悄然生长。你开始花时间去打磨自己,渴望拥有更好的能力。XXX推荐的XXX书不错,那就去看吧。
刚开始,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以为手里拿到的是升级打怪的秘密武器,可是真的好难懂,又晦涩,怎么办?硬着头皮看呗。结果人家取得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而你取得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惨烈,人家读书是学以致用,而你读书是照本宣科。
读书学习难道错了吗?没错。但你读的不是适合你的书,关键是你还不动脑子。在读书时,你应该重视三个问题:我有没有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理解以后我能做点什么?在确定能够做什么之后我要怎么去实践?
有句话说得好,生于原创,死于模仿(当然,具有特定性,不具有普遍性)。如果你单单把读书学习当成压缩的药丸子灌下去,渴望速效,那还谈什么乐趣可言呢?
04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应该很少人会讨厌出去“浪荡”(旅游)。拥有诗和远方,谁会不羡慕啊?今儿个看见XX漫步于水波湛蓝、海阔沙细、椰林成群的琦丽美景之下,明儿个发现XX置身在黄沙与绿洲作伴,飞鸟伴驼铃起舞的沙漠中央。这节奏,完全是根本就停不下来啊!
内心又开始躁动了,渴望化身小鸟飞出这该死的单元格,怎么办呢?三下五除二,于是义无反顾的背上自己的行囊,去寻找你的诗跟远方。
可你似乎忘记了,诗和远方,得有米粮。你说,我就想跟其他人一样,出去浪浪,至于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现在不用考虑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诗和远方的惬意生活,却忘了别人在背后为之付出的努力,那熬不完的夜,加不完的班,学习完新技能后多赚的一笔钱,恰恰为他的旅游行程提供了保障。
可你不一样,只是因为看见别人这么做了,你也跟着去了,一时的兴致盎然,你不知道的是,你每天的得过且过,给不了你任何的保障,对于生活,你既没拼了命,也没尽了兴。
05
你渴望那些你读不懂的体系,终有一天能够全部领悟。
你渴望那些你没到过的疆域,终有一天能够全部触及。
你渴望那些你达不到的格局,终有一天能够全部打破。
你渴望那些你搞不懂的本质,终有一天能够全部认知。
可你也应该懂了,你什么都没错,那些想了解的体系、疆域、格局、本质,他们表面看起来多美好啊,可这些问题,你需要一个个捋顺,拆分,解决。人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也不会一顿不吃就饿成一个瘦子。
结语:
“二十多岁,好像每一天都是崭新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三十多岁,天赋和努力大概比例已成定局,有量变是应该的,量变不到一定程度激荡不起来,若干量变积累到下一个质变还得等些时候,如果不刻意想办法,Tomorrow is a same day”.
生活,需要智慧去驾驭,当下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拥有更多,更强的升级打怪的标配。修炼自己,比单纯的复制粘贴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