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爱笑的丁同学~
我的故事,和每一个「想要变好」的人有关,
关注我,我们一起向上、向前!
过年,是给我们每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一个回家团圆、休养生息的理由。
但实话讲,每一年回家,除了出发时的兴奋,到家时的热闹,剩下更多的就是在家时的心累。
最让人心累的是老家过年的传统规矩,还有亲戚聚在一起谈论那些徒增压力、让人尴尬的话题,比如挣多少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娃等等。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
与往年不同,这个春节,我第一次在魏先生家过年,我发现,县城过年跟我老家不一样。
我总结了一下,县城里过年,最大的差别竟然是这三个方面。
01、不囤太多年货
我记忆中的过年,家里的大人会囤积大量的年货,不仅会装满冰箱,连堂屋的梁上、屋外的墙上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肉,当然最多的是猪肉。
大人们从农历二十三开始买年货,吃的喝的用的,除了新鲜的蔬菜留着,有些年货还要加工,蒸包子、炸丸子、煮肉,东西多的,从农历二十八九吃到新年初四五,也吃不完。
特别是还要提前备好年后家里招待亲戚的饭菜,我舅家每年初三招待亲戚,至少4桌,每桌14个菜,想想就知道得提前准备多少东西。
县城里的年就不一样了。
前天我问婆婆要不要准备一些年货,“超市一直都开着,买着也方便,不用买太多东西囤着。咱家里没蒸过包子,明天少炸点丸子,炸个带鱼,煮个排骨就行,其他的都吃新鲜的,当天吃当天买吧。”
听起来就不错的,过年再也不用连续多天吃提前备好的肉和菜了,包子多的,吃了这顿,下顿还有,吃了今天,明天还有。
说实话,过年买太多肉、菜囤着,特别是腌、炸这类的,长期吃不完对身体真心不好,蔬菜不新鲜了对身体也不好。
我建议:过年的年货,不要囤积太多,吃完了买新鲜的。
02、主张新式“拜年”
我小时候的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起床,推开房门就能看见一片白。这种白雪皑皑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自家长辈拜年后,我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跑去街上那院里给二姥姥拜年。
我庆幸自己是个女孩,不用像哥哥们一样惨,他们大年初一需要绕全村,年长一点的哥哥嫂子、叔叔婶婶,都得拜年,还得去各种家族族谱主上拜年。
前天婆婆告诉我,今年初一那天早上,我们只需要给自家的大伯拜个年就可以了,其他的叔叔婶婶,都不用过去了,见了面送上祝福就好。
这种新式的拜年简直不要太好,一下少了好多尴尬。
03、亲戚不过度走动
我小时候认为,因为姥姥家是个大家族,我有三个姨,一个舅,况且是我姥姥在世,所以,每年初三亲戚们都会集合在我舅家,热闹一番。
后来,即便是我姥姥去世了,这种“初三集合”的传统依旧保持了下来。
即便是我二姨来郑州住了,多年不在家,每到过年,我表姐也就是二姨的闺女也都会去我舅家里坐坐。
魏先生家里过年完全不同。
婆婆说,家里人挺多的,魏家这边弟兄姐妹五家,姥姥那边弟兄姐妹也是五家。
老人去世那一年,大舅说都还年轻,过年不让孩子们来回走动,从此以后,少了那些过年的规矩和礼节。
腊月二十六晚上,表哥表弟们约了一场,喝喝酒,聊聊天。
腊月二十八晚上,堂哥堂弟们约了一场,喝喝酒,聊聊天。
年后,都不再来回走动,串门走亲戚了。
写到最后:
说实话,这样的年,比起我熟悉的年,确实冷清不少。
但也不用应对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对于我这个新人来说,十分友好。
我超级喜欢,这种新型的极简过年的方式。
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去写作,做我自己的事,甚至可以给我们小家安排更多有意义的事,过个珍贵的年,真好~
祝愿这个蛇年,你我都能:
家中烟火常暖,心中喜乐不断,一家老小,各享自在,各家过好各家的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