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是一名研究自我成长的同学推荐给我的。更切确地说,应该是应我要求,准备与他在于某时讨论关于勇气的这一话题。
其实,对于“勇气”不足的问题,在我三十岁之后慢慢自我反省之后,发觉勇气对于人的重要性,于是,我便寄希望于通过实践活动,或心理、自我成长之类的书籍去寻找,拨开心理“乱石堆”看看“勇气”到底是什么东西。
后来,我发觉,似乎人的语言都具有抽象性、不确定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具有“边界性”。可能我所表达的“勇气”与别人所理解的勇气,在内涵外延上并不相同。而《被讨厌的勇气》中,似乎又有所不同。对于此,我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可能,或者我只是接触到了“勇气”这一概念的外壳,而其核心部分需要我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或者我所理解的勇气,和我所希冀 了解的“勇气”,本不同源,甚至可能缘木求鱼。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真理的追寻,不就是一直在路上么?
还好,这给了我一个切入自己内心的入口。
壹、追本溯源,我们的不幸到底是谁的错?
A.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反对者。弗洛伊德是所秉持的是“决定论”(我觉得应该叫“原因论”),过去的原因,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结果;阿德勒则是“目的论”,现在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结果。以此为基础,阿德勒否认“心理创伤”这一说法。
在解释过去经历对于现在的影响中,阿德勒援引了“意义”这个概念: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阿德勒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经历、经验本身,而 是赋予它的意义。
举例:父亲对于一个小孩的 家庭作业很光火,于是大声训斥小孩, 在老师来电话之后,又立马转变了态度,温和和老师通话直至挂断了电话。为此,得出的结论是怒气是可以控制的,只不过它成为了我们要震慑对方的工具。
对此,作者予以评述: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眼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相应理由。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人,即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 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这“善”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良,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在人生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于你来说 ,是一种“善”。
这赋予了主观能动性多大的能力。由此,说到世界观“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 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讲 ,这个词甚至包括了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性格来说,似乎是难以一早一夕改变的,但对于世界观来说,又似乎具有更强的可变性。
在变与不变之间,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不变,因为不变至少能保底,而改变需要面临太大的风险和成本。
举例:年轻朋友梦想成为小说家,但总写不出作品,说是因为工作太忙 ,写小说时间有限,所以写不出,也没有参加任何比赛。
事实:他只不过想通过不参赛、不写而保留“如果我去做,我也可以”的可能性,不愿被人评价,不愿面对作品拙劣而落选的事实。只想活在,我有时间、环境,自己也有这种才能的虚妄。即便梦破碎了,又如何?这才是事情变得简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