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的背后
【标题是话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引述材料。】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普遍心理的原因有二。【过渡句,体现层次。】
首先,人们是通过对于自我被需要的感知来寻求一种生活于群体中的安全感。【算是别致的认知。】自古以来,人类就是群体动物,完全孤立的个体通常很难生存下去,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情感的交流、联结,从而导致内心的封闭。通过彼此之间的“被需要”,人与人之间构筑起情感的纽带,这一纽带让我们倍感踏实、安心,让我们觉得自己在群体里找到一方安身之所,站稳了脚跟。【从历史的角度观照。】
再者,追寻内心被他人需要的召唤本身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我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因为以一己之力满足他人的需要可以获得自我价值。【换了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小到日常生活里帮助他人解答一处疑难、解决一个麻烦,大到怀着为他人谋福祉的信念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事业不懈奋斗,“被需要”的心理都是其内在巨大的驱动力。通过不断回应内心的这一召唤,我们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观照。】
这种心理的普遍存在是人之常情,也确实能产生许多积极意义。然而,依我之见,若将“被需要”之心完全作为自我立身于世的根本,势必会产生一些危害。【“然而……”笔锋一转,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
其一,过分依赖此种心理去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固,会导致我们处在一种被他人牵制的状态之中。【弊端之一。】尤其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复杂、多元的当下,个体通常置身于多个群体之中,一旦察觉到内心“被需要”的召唤只得到外界微弱的响应甚至没有响应时,势必会感到惴惴不安,产生心理上的困扰、焦虑,以及对自我的怀疑。
其二,如果完全将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信条,那么自身的需要,那个内心深处的自我的声音就会因此被遮蔽。【弊端之二。】虽说追寻自我需要的外在表现也通常指向造福他人的结果,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无问西东》里的吴岭澜起初视实业救国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道路,这是当时所有中国人最大的需要,但是梅校长之语如醍醐灌顶,让他正视自己真正的需要,不能放弃对生命的思索。从此,他踏上了一条真正属于目己的道路,他亦将此箴言嘱咐给学生。【热点素材,可见考生视野之宽广。】
因此,对于“被需要”的心态,我们不能完全被它支配,否则就会显得过于被动,甚至对自己的迷失和盲目而不自知。我们一方面要怀着这种心态,同时万不可忽视对自我真正需要的探寻,因为自我才是最稳健的那根支柱,从而让我们拥有更清晰的视野,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再度明确自己的观点。】
【简评】
考生分析深刻、目光冷峻、思路清晰。文章先分析造成人们“被需要”心态普遍存在的原因:其一是寻求群体生活的安全感的需要,其二是追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从根源到现实,分析可谓深刻。考生肯定这一心态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接着笔锋一转,道出自己的观点:“将‘被需要’之心完全作为自我立身于世的根本,势必会产生一些危害”,不落窠臼。接下来考生具体分析“危害”所在,最后回到话题“被需要”,再次回应“被需要”的两个方面,提出既不能完全被它支配,又要怀有这一心态,从而强化自己的观点。全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附:“被需要”(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点拨】
材料中说“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看似说及“需要”和“被需要”两个关键词,其实,“被需要”也在“需要”范畴,只不过“被需要”指向精神层面。所以,这是一道题旨非常明确的作文题:围绕“被需要”和“价值”两个核心概念表达自己的认识、思考。从文体角度看,显然是议论文路数。
考究“被需要”的内核,实际上有“利他”和“利己”两个维度。真正着手为文,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层,“被需要”体现的是人生价值,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用之人;第二层,“被需要”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度与胸怀,利家利国利天下;第三层,“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一种使命,它能成就自我崇高的精神境界,当个体接纳这种“被需要”的使命并不断强化时,人类文明进程也能被不断推进。
当然,对于“被需要”的价值也要理性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全在“被需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偿之物,或者不求回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