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也”只是个虚词,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口气用了20个“也”,读起来不仅不繁复,反而韵味十足,别致有趣。
然而,追根溯源,“也”竟然是个象形字!是古代的一种器具,名叫——匜(yi)。
匜是做什么用的?
是古人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有时也用来盛酒。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样子看上去类似于现在的瓢(怀疑就是瓢的进化)。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则无足。
“也”是“匜”的初文。《周礼·春官·郁人》:“凡祼事沃盥。”孙诒让正义:“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槃承其弃水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一件事:
“﹝怀嬴﹞奉也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这个故事说的是晋公子重耳流亡到秦国,秦穆公把女儿怀嬴嫁给他。重耳让怀嬴拿着这个叫“也”的器具浇水给他洗手,洗完后,重耳甩了甩手,想必甩到了姑娘身上,姑娘就生气了!她怒道:
“秦晋地位相当,你凭什么看不起我?”
重耳吓坏了,赶忙脱下外衣,扮作囚徒的样子,向怀嬴赔罪。
一个流亡的公子,身份再尊贵,也是落难无依之人,连甩个手都不行。这秦国也是的,怎么都不准备块手巾呢?
“也”后来被派做虚词了,盥洗器具便用匜来替代了。
“也”做虚词,可表疑问,如陈涉在地头干活儿,不禁怅恨,跟耕田的伙伴儿说:“苟富贵,无相忘”。大家一听,都笑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也”放句中还可以表停顿,如《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必也专,其归书也必速。”
最常见的,还是放在句尾表示肯定和判断。如美文《醉翁亭记》,不忍截断,全文贴上: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