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看到一篇文章《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文章题目取得很好,有点“欲擒故纵“的感觉。好奇的点开来看了下,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文章的目标用户群应该是以下四类:
1、正在创业路上的人;
2、想要加入或者已经加入创业公司的人;
3、准备创业的人(想法已经基本成熟,就差行动了);
4、想要创业的人(可能是有想法但条件还不成熟,也可能是想创业但没有项目);
文中提到了三个点,说如果不能做到这三点,就不适合去创业公司。第一点是“不能全盘投入全力以赴的不适合”,第二点是“玻璃心的不适合“,第三点是“没有快速成长能力的不适合。”
看到这三点,你是什么样的感觉?有没有觉得这三点好像是每个人转动一下眼珠子就能想到的点?但是这篇文章成了朋友圈热文,且获得了608人赞赏(截止到今天)。
文中没有提到创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硬能力和软实力,也没有提到创业之前需要积累多少资源多少人脉多少信息,更没有提到创业者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知识框架和思考维度,只是站在创业者或者创业公司的角度上,分享了创业时的状态、理念、价值观,谈到了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坎以及它们带给你的委屈、折磨、无奈和悲伤。
正在创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会觉得深度共鸣,唤醒了他们的意识和情感;
想要加入或者已经加入创业公司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会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来思考,在创业公司工作能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或者实现自己的想法;
准备创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可能会嗤之以鼻且信心满满: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以我的能力,定能克服!
想要创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会重新评估要不要开始创业。
当我第一遍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它是“鸡汤文“,没有抛出干货、没有理性分析、没有参考维度、也没有行动指南。
然后我就自然而然的想,假如我来写这样一篇文章,如果我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如果我能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转化成文章内容,我会如何来写这样的文章。
我想到了二种写作方法,分别是从“中心途径“和”外围途径“两个角度来写【在微信公众号醒职场(微信号:zhichang321)后台输入“途径”,即可查看《说服的两种途径》】。
第一种(中心途径)写法:
针对准创业者:涉及如何选择创业方向,创业前期的筹备工作,商业模式如何设计,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创业公司如何做好商标保护等内容。
针对创业者:涉及创业公司的股权分配,创业公司的估值如何计算,创业公司的渠道建设,创业团队如何管理,创业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内容。
第二种(外围途径)写法:
如果重点在于“选择创业方向的重要性”,我会写两个创业的案例(当然都是真实的案例)作为对比,一个因为方向选对而存活下来,一个因为方向选错而一败涂地。
如果重点在于“创业公司的估值”,我会找几个热门行业,比如互联网服务行业、文化娱乐行业、旅游业、教育培训业等,每个行业里面选择一个创业公司来进行估值,从而让读者了解估值的流程和思路。
如果重点在于“商业模式如何设计”,我会例举一些比较创新的商业模式案例,同时延伸一下,这些产业的商业模式还可以如何设计。
大概就是这样的几种写作思路。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更加干货更加有料(其实我也这么觉得),但细细斟酌,反复思量之后,你会发现,这样写文章其实存在风险。
任何一个创业项目的成功或失败,都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受到内在和外在的多重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因素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失败是因为其中某个链条的断裂。产品、渠道、广告、营销、合作者、管理方式等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结果发生巨大的改变。
所以,没有哪个创业项目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没有哪个创业公司的流程是可以借鉴的。
反而,像《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这篇文章,也许作者深喑此道,于是绕开“标准”,从状态描述(上班族和创业者的不同状态)、激发感受、引发共鸣、情感同频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写作,最终得出了“创业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一种哪怕全世界都嘲笑,只笃定自己的信仰”这样的结论。
文章中列举了你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苦逼场景,比如“永无宁日”“合伙人散伙”“付出一切却被误解”“借来的钱打水漂”等等,当我在看第三遍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篇文章能够筛选出那些真正想创业的人。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看到那些创业路上的“荆棘”之后,如果你犹豫了、退缩了、迟疑了,那么,很明显,你只是对现实不满而已,并不是真正想要创业,或者你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想要把这件事情做成,或者,你的心智模式还不足以支撑你走上创业这条艰难的路。
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无论你是选择继续玩下去还是选择中途退场,从此以后,你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都会不一样。有的人想坐过山车,想看看不同的风景,但如果从过山车上掉下来,也会让你痛到极致。
创业是个坑,你跳,还是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