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遵循公历或农历年份,企业经营按照“财年”,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财富年度”——回顾自己的财富之路并且展望财富未来。
2016年11月份,我辞去工作,开始自己的“财富年度”。在这一“财年”(2016.11——2017.11),自己很幸运获得了比较明显的财富效应(相较自己此前的年份),回头看,可能源于践行了以下思维:
1 先有目标、再创造条件的“富人思维”
观察很多富人,他们有个特征:先有目标,确定一件自己一定要做成的事,如果缺什么条件,那就创造条件。
他们不是“看菜下饭”,而是先想好“我要吃怎么样的饭”,然后去张罗食材、厨师、一起吃饭的伙伴等等条件,创造出他们想要的饭局。
很多“非富人”的思维,或许卡在这里——太关注于自己目前的条件,而不清楚自己的目标。
和很多不同的朋友聊天时,他们问:我有多少多少资金,该怎么理财好?
我的直观反应是:你想达成什么财务目标呢?
大目标有大目标的玩法,小目标有小目标的玩法,没有目标——怎么玩都无所谓。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里有个观点——资金想要成为资本,需要“金额”、“时限”和资金背后的“智慧”三个条件,其重要程度的排列是:
智慧 > 时限 > 金额
我也大言不惭地提一个自己的版本,想要财富上变得更富足,几个影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的排列是:
目标 > 智慧 > 时限 > 金额
先清楚自己创财富目标,然后修炼财富智慧(包括学习财商基础、发现好的投资机会、创造好的商业模式等等),然后再去筹措期限合适的金额,这样才是抓住了根本。
任何“我有XX万元,该如何理财”的想法,恐怕都是本末倒置的思维。
2 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利他思维”
财富的一种重要来源,是给别人创造价值之后的结果。
虽然它不是唯一方式(比如有继承的财富、甚至通过违法方式得来的财富),但它是一个符合正道的、自己可掌控的、可持久的、规模可无限扩大的创富方式。
想清楚了这一点,如果我们想要变得更富足,注意力就不应该只是放在“我该如何赚钱”上,而应该考虑:
我如何为别人创造价值?(利他思维)
我打算为多大的群体创造多大价值?(格局思维)
这样的问题,比“我该如何赚钱”,方向明确得多,对行动的指导意义也大得多。
不妨想想,那些为很广大的群体创造了很大价值的人,很多都成了巨富吧?及时没有成为巨富,也具备了成为巨富的条件吧?(只是他们志不在此而已)
3 寻找高速赛道的“跃迁思维”
2017年7月,我才后知后觉地接触区块链资产的投资(或称加密数字货币的投资,最著名的是比特币),然后意识到,在这个爆炸式高速增长的领域,年化100%的投资收益率甚至属于平庸的水平。
(在其他投资领域实现这样的收益率,或许难以想象。)
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贪欲带来的非理性,在里面栽了跟头;但整体而言,在这个领域理性地稳健地投资,也比传统的投资领域的收益率高得多。
这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启示:
再健跑的飞人,也赶不上汽车的速度;再高级的超级跑车,也赶不上飞机的速度——“赛道”的不同,决定了起点和层次的高低。
着眼到投资领域,习惯于做固定收益(货币基金、理财产品、P2P等)投资的人,需要学习股权(包括股票)投资;已经擅长股票投资的人,可以考虑配置高速增长行业的风险投资——这都是有意识选择赛道的行为。
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身处什么赛道,而不只是默默低头努力。为自己选择更大的格局、更符合未来的方向、更高速的赛道,才是战略上的勤奋,才是高水平的努力,才能实现“跃迁”。
说完2017“财年”,再说说2018“财年”的展望,也是对自己的期待。
格局思维:
进一步扩大格局,如果说2017年的财富焦点是放在个人的财富自由和帮助朋友们增长财商和财富,2018年,计划在这方面能服务更多人,为更多人增加财富、释放自由。
效率思维:
有的行动固然能赚钱(甚至不是小钱),但比较辛苦。所以,尽量让赚钱这件事,和自己想要做的事、想要创造的价值相统一,直接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顺便把钱赚了,这是最理想的。
如果还是需要做一些“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的事情,那也尽量去建立一个个可以自动运行的系统,创造被动收入(甚至“睡后收入”),避免在“单纯赚钱”这件事上花太多心思。
人生短暂,如果在单纯赚钱上花了太多心思,还剩多少精力去“实现自我”呢?
花钱做事思维:
计划在2018年有一个模式的转变:
以前是为了个人生存、发展、自由而去积累财富;2018年会更关注于如何明智地把钱花掉,去做更大的事、创造更大的价值、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为了帮助达成这个更大目标,而建立更高效的赚钱系统。
每次写年度总结,心中都会充满感恩。在对财富的掌控能力日渐提高的路途中,很多人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老师们的指点、父母的支持、朋友们的信任,在此表示深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