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成为了自己的认知。而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我是对的”,我的认知是正确的,那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
我们很多的结果有些是最早的权威期待发挥了作用。我们曾经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事?仔细回想这件事当时发生的情景,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了一件事映像里很深刻。自己在六七岁左右的样子,当时还在农村生活,一到深秋村里就没有什么新鲜的好吃的了,当时不知道门口来了一个卖什么的,不停的在吆喝。
只有我和年迈的姥爷站在院子里,我当时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才去和姥爷央求去买。可是被拒绝了,当时很绝望。但是记得之后想了很多办法去继续央求姥爷给我买,最后当然是成功了。
我的父母对我一直以来的教导都是听话、听话、听话。很少有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这样下来之后,自己就多数情况下缺少自己的主见,随大流的情况居多。
我们是想要孩子和我们不一样,去经历那些我们未曾体验的生活。还是希望它们就是这样像我们一样。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选择前一种,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自觉的不断重复之前的经验和之前的感受。对于怎么做父母,当然是大部分都来自于抚养人。有的是爸爸妈妈、也有外公外婆。那我们怎么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与我们不同,让她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
基本原则: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得以流动。
父母做一个容器可以容纳孩子的本能排山倒海的涌出。在抱持性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宝贝成长过程中作为权威的一部分,需要给予宝贝美好的期待。鼓励必不可少,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宝贝的每一次小进步都是我们鼓励的时候,也是我们权威期待发挥作用的时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需要相同的两个人。父母仅仅陪伴孩子走过生活的初期,未来的世界还需要孩子自己去闯荡。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饱含善意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