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在临床上分为现实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是现实性焦虑。
容易焦虑的人通常是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较大。例如,父亲或者母亲焦虑,孩子长大后也会表现出焦虑。最近我遇到了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在这我不是要指责谁对谁错,单纯觉得这个例子很好,拿出来大家一起分析,一起进步。
第一,你所想的未必是事实
大家应该都遇到过,某一群人本来是好朋友,突然某一天某几个人约着去吃饭,没有叫某一个人,那个人就以为Ta们一起孤立Ta,或者在背后讲了Ta的坏话。结局通常都是反目成仇。但大部分事件都证明是误会。
之前一位同事因为不清楚工资如何发放而向行政部门咨询,奇怪的是Ta被训斥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不是什么问题,可对方的表现太让人讶异。对方不觉得这是简单的咨询,而是在怀疑自己的办事能力。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第二,思维方式决定你的感受
之前听一位老师的课,他说过发生事情未必会产生焦虑,这中间还隔着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才能决定你遇到事情是焦虑还是淡定。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高考,一些人能从容应对,而一部分人焦虑得睡不着觉,担心考不好,担心上不了好大学。
焦虑的人会选择放大痛苦,比如说公司需要组织一场活动,焦虑的人会想万一做不好怎么办?这就是小时候父母告诉Ta,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找不到工作,你怎么办?遇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树立自信心,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你能往更好的方向过渡,但这中间困难重重,你能否坚持是最关键的。
第三,想的事情未必会发生
比如,我和朋友吵架,我每天都担心我们不会和好,但最后我们还是和好了。再比如,我们大学时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现在还不是找到了。很多你担心的事情未必会发生,只是你不了解或者你感觉无法掌握而失去了部分安全感。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在追求更好的路上,试着理解别人的感受,别太苛刻了。(当然不想变得更好的人除外)
当然,外界的反馈只能刺激你进步,要想摆脱焦虑,必须下定决心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让自己的舒适区变大。
最后送各位看官一句话(主要是送给自己的),懂得道理很简单,实践道理才更难,成长的路上需要更多的耐心,如果你目前所处的环境给不了你包容,劝你别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