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寻找同类人,就像小学三年级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段印象极为深刻。他说,找一个跟自己心境相似的姑娘,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人前当一对聋哑人,没有任何假言假语,可以请喜欢的人来做客,一旦谁说了假言假语就立马把他赶出去……大概这就是外国版的入世与出世吧,那时不甚理解,只知道同类事物聚在一起才是和谐的。
后来读了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读了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愈发喜欢这种感觉,也知道了中国文人由早年学儒到中岁好道的心路历程,在我们的古诗词中,把这个叫归隐。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心境却有惊人的相似,生活中我们都忙于物质上的充裕,来不及顾虑精神上的缺失,而读书能读到,读到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同类人,来抚慰内心的孤独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