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影《芳华》中出现了惨烈淋漓的战争画面,甚至逼真地做出了半截炸断的腿、被炸弹炸飞的身躯、焦黑的尸体和呼啸而过的子弹,但是战争并非是冯小刚想要拍的东西,他是在非常认真地在致青春。
从这一点上来看,冯小刚是成功的,即使配乐和舞蹈都有着浓浓的时代印记,却也让人清楚地感受到这是一个青春片,刘峰在战斗之后,独自留守着战友的尸体时,旁白念出来的依旧是他心中记挂着的女子。从这样的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到导演的意图。
但在庞大的英雄主题和那个阳光普照的年代之下,青春只能像是潜流在地底的河流,电影的叙事平静而克制,犹如电影的配乐一样,一阵一阵缓慢地淹没而来。可青春啊,它是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是纷飞的战火和金色的徽章掩盖不掉的,是岁月荏苒可以平息却无法抹去的一抹红色。
这部电影以穗子作为叙事的视角,借以旁白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但是开头便说了主角是小萍和刘峰,其实我觉得电影并没有太过于突出的主角,或许这是本身的意图,对于人物群像的刻画,致敬的是那个时代的青春。
电影的人物比较多,比较主要的线索主要是小萍、刘峰和丁丁的恋爱关系,而丁丁又有着从摄影干事到华侨的感情线,或者说是选择线;然后是穗子、小郝和陈灿的感情线,同样也有很多的戏份。单独挑出一条来的话,都有足够的故事可以讲,但混杂在一起,使得情感不集中,虽然营造出了总体上的哀伤与惘然的氛围,但是也使得情感的堆叠缺乏一个巅峰的爆发点。让人想哭又哭不出来,总是欠缺一点痛快,而眼泪默默地流淌。是一部粗略看上去,总体感动80分,而留有咀嚼空间,意蕴回响的电影。
电影中很多场景拍得非常漂亮,经验丰富的导演对于场景的把控,的确是让人敬佩的。女兵们在浴室冲洗的背影,在游泳池一跃而下的身姿,刘峰在芦花漫天的战场的嚎鸣,对青春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最后拼接在一起的破碎的照片,刘峰说:“笑得多好啊。”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张照片,永远地定格,藏在某个角落里,一辈子也不会拿出来。
电影在努力地给青春一个结局,这是我觉得有些遗憾的部分。在电影的尾声,时间一再地流淌,把故事的叙事变得冗长,就是为了给每个人物一个交代。穗子成为了一名作家,小郝做了陈灿的富家太太,刘峰最终兜兜转转也和小萍共度了一生,而且一定要阴差阳错地安排丁丁发福之后的照片流落到刘峰的手上,露出一个笑容来完成最终的释然。
或许是因为我的年纪还没有到达青春最终尘埃落定年纪,对于这个结尾我并不喜欢,我觉得电影结束在小萍穿着病服在空旷的野地里独舞,或者结束在穗子在夜灯里撕碎自己第一封情书,任它飘飞的瞬间,要比这个结尾好得多。
青春本来就是无疾而终,不需要结局的啊。
青春就该是像16岁的战士,突兀地就永远停止并消失了的啊。
青春就该是小萍对穗子说:“转告林丁丁,我恨她,永远也不会原谅她。”那样凶猛而执着的啊。
青春就该是我把情书无法投递出去,就让它和眼泪一起飞洒,我不怨恨但我也不谅解,永远怀着这个遗憾啊。
芳华是掩盖不住的,它的力量总是要迸发出来的。
所以也应该让芳华一直那么浓烈地存在,而不要含泪缅怀。
对待青春,我更喜欢我妈和我讲故事时候的神情。她的表情平淡,神情释然,笑容清浅,但是总有一瞬间,露出青春时候的野性,露出一副不甘心不甘愿的神情,露出羞恼和娇嗔的表情,这让我觉得,她的芳华从来都没有逝去。
我母亲三岁的时候,失去了她的父亲。我外公在世的时候,是个还算殷实的家庭,他有时候带着大我母亲四岁的舅舅去集市上去,把我舅舅扛在肩膀上,给他买肉包子吃。外公是个温柔宽厚的人,他去世之前自己冥冥中有预感,着急地跨出门槛去,倒在了家门口外面,我外婆说他曾经说过,如果死,他就自己找一条河去,免得家人还要埋葬他。大概他离开世间的最后一刻,心里是怀有这个遗憾的。
在那个年代,没有父亲,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即使是在今天也是这样。我母亲很少提起她童年的事情,大概是因为她记忆力,并不存在童年。舅舅之后就没有上学了,跟着村里的成年人做农活,因为他性子宽厚,在饥寒交迫的年代里,宽厚就是软弱的同义词,经常受气,也挣不到多少钱。我外婆去山上采茶籽的时候,被茶树的枝干弹到了右眼,没有条件去医治,右眼就看不见了。
我母亲有意识的时候开始,她就知道自己要依靠自己。
我母亲小的时候披头散发,没有一根可以扎头发的头绳。她的衣服破旧,全部都是补丁,身上长了疖子,溃烂发浓,现在身上还有浅淡的痕迹。村里的小孩不和她玩,她总是被嫌弃的那一个,被人称为“癞子婆”。
后来我母亲上学了,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家养的几只鸡死了,外婆在抹眼泪,舅舅在房子墙角,抽烟叶卷成的烟。她问是怎么回事,知道是被邻居家下药药死了,因为那几只鸡没有人照看的时候,闯进了他的菜园子,他就在菜园里放了药。我母亲听了之后,立刻冲出门外,砸开了邻居家的门,拽住邻居的衣领,扯过来,狠狠地在他脸上扇了两个巴掌。
那一年,我母亲十三岁。
邻居是一个成年的男子,很强壮。他没有想到一个瘦弱不堪的女孩子敢这样做,也被两个巴掌打蒙了。我母亲打完他之后,开始嚎啕大哭,附近的人都凑过来看热闹。我母亲哭了一阵,抹了眼泪说:“你们哪个还敢欺负我屋里,我跟你们拼命。”
从此没有人欺负她。但是村里人也几分畏惧,更多的是嫌弃地避开他们,我母亲受尽了冷眼和非议。但是她不在乎,即使眼泪掉很多,她也不在乎。
但那个时候我母亲喜欢上学。她要强而聪明,成绩很好,得很多奖。我在翻老柜子的时候,可以翻到她读书时候得奖的时候发的笔记本,胶皮的笔记本,那个时候很珍贵,里面有红楼梦电视剧剧照的彩色插页。
家里没有钱供她上学,她也一定要去,自己在天没亮的时候去别人的茶山上捡一些茶籽挣学费。去学校的时候没有钱乘车,她就顺着马路走一天走过去。饿得没有东西吃,她就从路边的稻田里,撸一把没成熟的稻穗下来,碾碎稻壳,基础里面没成型的液体充饥,她看见人来了就跑,怕被抓住,因为她很骄傲。
学校是她的世外桃源。
虽然她的衣服很破旧,她的头发凌乱,她因为贫穷不敢敞开心扉,她吃饭总是躲开别人一个人吃。但是她总是扬着头。因为她学习很好,她作文比赛拿奖,在全校面前上台领奖,别人叫她才女。
才女在她获奖的笔记本上写日记,才让我有机会了解到了她那隐秘的青春。
她上学的时候,暗恋一个男生,叫海峰。她的笔记本上,写了很多个海峰的名字。海峰是隔壁班的一个男生,长得高,人很好。她说她们在楼下打热水的时候,海峰和一群男生排在她们队伍的前头,海峰就故意叫那些男生一起去洗冷水澡,把热水让给她们女生。
但是她从来没有和海峰说过话。他们的交谈通过学校的广播站进行。
海峰投稿说:“有的女生,走路的时候,总是昂着头,一副很骄傲的样子。”
才女第二天的稿件说:“女生看起来很骄傲,是因为她们不想让人了解她们心中的秘密。”
就这样一来一去。
后来呢?
我也问我妈,她说没有后来了。
“后来我就没读书了,去工作了。然后嫁给你爸了,要不然也没有你。”
这个故事的结局曾经让我非常不满意,后来我妈二十年后的同学聚会回来说:“听说那个海峰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
她的眼睛里隐约有影子闪动。
“不过也听说他过得很好。”
这是我母亲的芳华。
这也是我理解的青春,不会被遗忘,不需要缅怀,不需要谅解,也不需要释然。它永远那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