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不作美,今天气温骤降,下起了雨。有点冷,特意加了厚衣服,还庆幸自己拿了毛衣和加绒打底裤,整整一天的培训中没有因为冷而影响心情,可以说身心愉悦的度过了繁忙的培训学习生活。但是今天是最累的一天了,因为明天早上的主讲朱宝军老师明天有工作推不了,今天就听了三场讲座,晚上结束一直到十点多了。但整整一天,收获还是很多的。
上午,省学带、新城区教研室的毛洁老师带来题为《素养立意下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专题讲座。毛老师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美好感觉。这是我第三次听她的讲座了。
随着新课标实施,初中语文的命题方向发生了改变。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了机械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发生改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讲授式、问答式,变为活动式,也就是由“我把学习内容讲给你听”、“我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请你回答”转变为“我把学习内容设计成活动请你来做”,就是要以活动为载体,围绕着五个学习任务群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一定要遵循“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如何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呢?毛洁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尤其是《活板》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创设情境——“梦回北宋,开一家活板印刷店”,以任务驱动式开展学生活动。从这个课例我们发现,几个活动任务不是简单分割,而是紧紧围绕着创设的情境来进行的,是一个整体,脱离了情境,活动是没法进行的,这就是真实的情境,而非“假情境”,一定要警惕情境和活动“两张皮”;几个活动任务的展开和实施都是紧扣文本的,尤其是文言文中“活”字,活板印刷“活”,活动设计“活”;几个活动任务注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能为了创新而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一定要做到“守正创新”。
下午,陕西师大附中的董毅老师带来题为《挖掘教材审美立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专题讲座。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场讲座主要从教材和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来展开的。首先,教材中美育方面,语文课本中有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些作品无论是从内容语言还是思想情感上都有不同的美,因此,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美,就能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相应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那么语文学习将是愉悦的,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第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科目标的集中体现,实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思考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和生长点。董老师以《愚公移山》教学为课例,具体谈到了核心素养的落实。老师的整个设计极为巧妙,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对比,设计四个教学活动,在环环相扣的活动中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核心素养落地。
晚上七点开始,西安爱知中学副校长朱宝军老师进行了《字词切入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口”》专题讲座。朱老师的字词切入法,是指精心选择关键字词作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口”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它不同于字词教学。朱老师以自己的大量课例来展示这种方法,比如《中国石拱桥》以“标本”为切入口,《端午的鸭蛋》以“趣”为切入口,《范进中举》以“乐”为切入口,《孔乙己》以“笑”为切入口等,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并深入文本,通过咀嚼、品析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点睛之笔、动情点、结构纽结点、疑难点、模糊点、含蓄点等作为思维的展开点,聚焦到一个关键的字词,这个字词就是破译文本的切入口。这个字词不太好找,我觉得可以从文章题目入手,快速进入文本的学习,比如《伟大的悲剧》,可以紧扣“悲剧”和“伟大”展开,一个什么样的悲剧?悲的点在哪里?既然是悲剧,为何还伟大?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比较快,也更好去挖掘文本。
此外,朱老师还讲了自己的教师写作的成长之路,每天坚持写,多年来从不间断,记录自己教学中的点滴得失,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员们为之敬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写作很难,受朱宝军老师的鼓舞,从写一篇开始,我也开启了自己的记录感悟之路(水平有限,不能称之为写作),热爱和勤勉是做好一切的前提,为自己鼓劲,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总结:累并快乐着!此时,已经零点三十五分了,就此结束,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