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跑了一些省份,也参观学习一些画室的环创,发现了很大的问题。
作为一名美育教师,对是“美育”不是“美术”,我们的美术已经上升为美育。
自己首先要有审美观,老师的自己打扮“浓妆淡抹总相宜”。讲究的是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但是现实版的差异则很大,男生扎辫子比较多,问题是你他妈的头发洗干净点啊。乱的像个鸡窝一样。
女老师穿衣也不注意搭配。
有些画室的环创怎是一个“LOU”字了得。
颜色大红大绿,不协调难看死了。
还有画室里拉红色条幅、放假花这事,我一直是反对的态度!你要么种真花,哪怕只是很便宜的草,要么就不要,你用干花都没关系,但你不能用塑料花。另外,有些画室还喜欢在天花板上垂挂塑料葡萄藤。
你在向孩子传递着什么?
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有活力的。就是一朵干花也有它的生命气息。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轮回之美。
那些干巴巴的塑料花呢?除了有污染环境的功能。还能带来什么?
孩子的感官玩塑料制品和真实自然环保型制品的发育结果不一样,前者会感统失调,失去良好的触觉,感知力及同理能力。
真花是有芬芳的,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的感受,而塑料花的后果很严重。
在“被塑化”的时代里,城市儿童的生活变得与他们的父辈大不同,最大的区别是长期脱离大自然。于是,这些“宅童”有了新的称谓——“自然缺失症儿童”。
这并非一个专业医学名词,它表述的只是一种现象,繁重的功课、上不完的兴趣班、光影刺激的电子世界,“自然”简化成电视里奔跑着猎豹的画面,以及笔下一个大圈和边上5个半圈组成的花朵。
事实上,“自然缺失症” (Nature Defiicit Disorder) 这个新名词出自《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这部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 (Richard Louv)完成的作品,探讨了儿童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异的断裂关系,并将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包括肥胖率的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硕士期间就读于美国康斯威辛大学环境教育专业的王愉认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是因为“它首次从儿童身心健康的角度来探讨孩子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
“城里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是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二十年前,三毛这样写道。
我们又如何从中反思得到教训。
一名合格的美育教师又该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