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西楚
好文笔,强逻辑,巧结构,高立意——这些好文章的要素,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所以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1.对文字的吸收能力比阅读量更重要
大量阅读,是一个喜欢写字之人,必须要做的功课。但这只是基本功,真正能帮助你进阶的是吸收文字的能力。如若只读不记,就像只吃不消化,是无法吸收到成长所需的养分的,无法拥有成熟作家精美的文笔的。
做摘抄笔记是最常见的试图吸收文字的方法,但一颗爱学习的心火,多半会随着抄完即完的笔记而熄灭。真正做到“抄”以致用的人没几个。如我般抄完即完的人,不妨尝试下作家渔樵的方法:用高级词汇替换掉你文章中所涉及的普通词汇。什么是高级词汇呢?举个栗子,“好看”的高级词汇是“沉鱼落雁”;“我爱你”的高级词汇是“银行卡,拿去买买买…”(调皮脸)。
然而高级低级任意切换模式是需要积累的,且是一个长期的刻意的积累过程。最后达到一种放佛搜索引擎一样的“境界”,在你有输出需要的时候,随时能检索出你需要的高级词汇。
就像旧房翻新房一样,在把普通词汇翻新为高级词汇的历程中,你会慢慢察觉到你已经可以妙笔生花了。
在早期积累阶段,不妨放慢你的阅读速度,刻意追求对文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哪怕一天只读得到几页书,但只要能把好词好句记住就是快。
“慢即是快”。
2.需要替换的不止词汇还有结构
好词好句需要通过吸收(替换)来提高文笔,句式结构也同样需要替换。
读高手的文章,宛如听徐志摩说情话,每一句都新鲜甜蜜,令人百听不厌。而小白的句式却只有主谓宾结构。
举个栗子,给你感受哈儿:
B: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可当我们再次进屋时,发现他已在扶手椅上安然入睡--但却长眠不醒了。
哪个更好呢?
我会选B。
B和C传达给我们同一个讯息——“他死了”。但B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成功的俘获了我们的心,巧妙地把我们带入了它所描绘地场景中。
那是怎样的场景呢?它给人的感觉是:好似是你推开了门,看到他躺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片刻间你意识到他其实是与世长辞了。
我喜欢这种让人如临其境的重复句式。
还记得鲁迅的《两个枣树》,哦不,是《秋叶》吗?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同样的效果。
再比如,用惯了顺叙的你,就去尝试倒叙和插叙。你发现了吗?最引人入胜的小说,多半是时而插叙,时而平叙,时而倒叙……
这些都是要练习的。结构的练习,或许可以从把意思一样的分段合并成一段开始。
3.永远不要使用前三次想到的立意
一如开篇所提及的,高远地立意也是改出来的。
村上春树在写小说的时候,往往是想到什么就立刻写下来。由一个字,带出下一个字,一个词,带出一句话,一句话,带出一篇文章。
这点我也颇有体会,喜欢观影的我偶尔会写写影评。写多了就会发现,影评越写越长,越写脑洞越大,第二次想到的立意永远比第一次高。即使当初促使我写下某篇影评的仅有一个念头,一句台词。
所以,拿小皮鞭抽着自己多改几次吧,再多改几次吧。改到山穷水尽,改到柳暗花明……
end(喜欢别忘了点红心哦,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