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讲积极心理学的书《心流》,我觉得有些概念,是与自己的一些体验相一致的。当然,同样一本书,从不同的心,可以有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但可能,方向是指向一致的,这也是:殊路同归。
有一些是这样的体验:熵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宇宙熵是,最后会让宇宙本身归于寂静。
将熵这个物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心理学,是有相对的系统相似。熵在我们心理上,可以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系统越混乱,熵值越高。
比如水,在冰这种状态,水分子是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就比较低。当水变成液态水后,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变大了,不稳定状态增加了,无秩序增加了……。当水的状态是水蒸气时,水分子是四处乱窜的,熵值更大了,混乱、不稳定、无秩序更大了。
反过来,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越有秩序感,熵值就越低。
人,有很多种观念,当这些观念在你的头脑里,横冲直撞互相有矛盾有冲突时,烦恼、纠结就是呈现出的状态,而纠结是人身上相当耗费能量精力的,累就是纠结的身体效应。你不纠结,就会少很多能量消耗。
人,当所有头脑中的观念,经过你自己的反复验证,经过选择、梳理、锤炼、打造,形成一整套你自己的、系统的、且互相印证支撑的价值观体系,完整的而不是碎片的、有序的而不是混乱的价值观思维体系,这样,你内心心理上的熵就会极低,你就会有一些体验如“知止而后乃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而后能足,足而后能知止……”,哪怕是浩浩汤汤的观念洪流在你的头脑中奔腾,你也能迅速地抓住几条主轴,把很多复杂的心结,梳理得有秩序有条理有印证不自相矛盾,这就是完整的系统的成就。
所以呢,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戒律。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告诉我的。我当时不太懂,现在比较懂了。
所以呢,一个家庭有秩序结构的,总是比没有秩序结构的,要有更多的幸福感。是因为:不混乱,是熵低,熵低是有秩序,是有结构,叫井然有序。
人的内心,也然,井然有序的内心,是力量,是幸福。
(佛家打比方说,一个人从外表看是在静坐,但内心却如同瀑布一般,无数念头蜂拥而来。如果没有节制、训练,你的心就会经常处在这样的混乱状态,虽然你意识到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念头,但在潜意识里,却有多得多的念头在相互冲突,在争夺你的注意力,在抢夺你大脑的控制权,在试图引导、影响你往南辕北辙的方向走。这个时候,你大脑里的念头就像热锅里的气体一样,各个念头之间没有什么束缚、联系和互为依存,横冲直撞,混乱,熵值非常高。
相反,有完整价值观体系的状态,那就不一样的体验了。
你所有的注意力会集中,你所有的心理能量会往你投入了注意力的地方使,那些跟你的注意力投入无关的,会被你的系统屏蔽,甚至包括你对世界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对别人评价的患得患失、对物质得失的斤斤计较……。
你的大脑即使有很多观点被点燃,在高速运转,但是,它们很快就会导入到有规律、有秩序的思维体系中,最后从乱麻中输出有序的结论。这时候你的感觉就跟“心流”这个词的体验一样,心里的念头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是又井然有序,势不可当但是又能从你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而是汇聚成一条水龙,冲荡开一切泥石沙砾,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这就是对“简单的、有秩序的完整的价值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