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垂范,为政之道----学论语《为政》篇第十三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写于20171031

        今天学习了《论语·为政篇》第13章“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对于孔子这句回答的含义,不同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孔子这句话谈的是言行之间的关系,君子要先做后说,“而后从之”是指言语跟从于行为,是行前言后的关系。而我比较欣赏南怀瑾先生的解析,他认为,君子在行为上先做到表率,别人自然就会跟从你。这一章在《为政篇》里,在春秋战国时代,君子都是有一定地位且品德高尚之人。先行后言固然也能说通,但从领导者为政角度作为解析的切入点,我认为南怀瑾先生的解析更为贴切些。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的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始终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取信于人。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引下,孔子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弟子。子贡是其中极为优秀的一个。

        谈谈子贡吧。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也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学这一章“子贡问君子”时,我联系到孔子众多弟子的“问孝”,不同弟子“问孝”时,孔子回答都是各不相同的。孟懿子问孝,他回答“无违”;子游问孝,他回答“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他回答“色难”。孔子总能根据弟子的身份及状态给予不同的指点或教诲,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弟子“问君子”的也很多,因为子贡的口才很好,善于言辞,所以针对子贡,孔子强调行,怕他夸夸其谈,只说不做,做为有仁德的领导必须要先行后言。而子路“问君子”时,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因为子路是一员猛将,容易鲁莽。所以孔子告诉子路君子的标准是修身养性,这是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此外,司马牛等弟子“问君子”时,孔子也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对于教育而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包打天下教育方法,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适合的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对自己的孩子都抱有极高的期望,看着别人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音乐,也不管自己孩子是否适合,逼着孩子也去学,每个孩子的天资禀赋各不相同,有些没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学起来就非常痛苦,这样强迫着学反而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给予我们的启示。

        回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我认为这是作为领导最好的鉴戒。论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太丰富了,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出自论语,党中央强调党员干部要“正衣冠”,就是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到就要做到,才能算是君子。作为领导,更是如此,只有说一不二,说到做到,不做表面文章,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戴和追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家世渊源 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姓家的女儿野合...
    chenge微博谈阅读 2,165评论 0 16
  • 人品有好多种,一种正直,一种奸诈。但人品是看不出来的,是在接触当中才能发现的,正直的人会在人生的路途上平坦的奔跑,...
    不言不语不听阅读 222评论 0 0
  • 今天看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收获很大。人生在与自律,只有学会自律,才会得到心智的健康发展。自律的根本之一在于延...
    林婉君阅读 2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