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有路过的老师惊讶地往里面张望。
教务处有领导惊慌地跑过来查看。
而我却还嫌他们“闹”的不够!
“老师,我们能不能站起来!”终于任忆如和毛夕瑶她们提出这样的请求了。
“可以,完全可以!”我心中一喜,迫不及待地怂恿着她们。
她们微笑着站起来了,但也只是微笑着站起来了,并没有我期待的高喊一声“欧耶”的欢呼或纵体而起的雀跃。
现在的孩子们啊,都变得安静和内涵了,让我不禁脸红自己当年的狂热和躁动。
初中,我迷上了乒乓球,下课钟声一响,就迫不及待地抓起球拍往教室外冲,狂热中,撞掉过前后桌的书,碰碎过同学们的墨水瓶。
高中,我迷恋上了古诗词,一到课间操,就不管不顾地大声背诵起来,最后引发了全班同学跟我一起“疯背”……
如今想想,当时的自己年少轻狂,行为是可笑,但也正是有了当年的那股“疯劲儿”,才让我有了较好的体魄和不错的文学积累,“疯”带给自己的,应该利大于弊。
反观现在的孩子,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做什么似乎都缺一点“疯劲儿”。
今天作文课,本是打算让他们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我已经提前两周做了布置,原指望他们能带来一段火辣鲜香的表演,可等到提问时,竟没有一组学生准备。
无奈我降低要求,终于有一组学生,匆匆上台表演了一个守株待兔的节目,这个提出要站起来的任忆如,在节目中担任了旁白。
一个熟悉的如同白米粥一样的故事,任忆如竟然还拿了稿子,照本宣科,其他同学的表演也都扭扭捏捏,让人着急。
倒是放开演啊,在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中,我好几次想对他们喊这么一嗓子。
但最终我也没能喊出口,因为我觉的,造成他们放不开的,也许正是我们这些为师者。每天,我们总是要求他们轻声细语慢步走,别推别挤别打闹,我们把他们当金丝鸟藏着,当花瓷瓶捧着,当夜明珠供着,生怕他们磕了碰了碎了。现在我大开鸟笼之门,对他们不停吆喝:“你们展翅高飞吧,你们展翅高飞吧!”有什么用呢?
现今,我能做的,是引导!
孩子们不能表演,说明课文还没有读透,今天我必须让他们把课文读透。
“来,翻开课本,再读《皇帝的新装》。”读背的习惯,孩子们还是有的,很快他们就一个个大声读了起来。
一遍读完,我说咱们分角色朗诵怎么样,他们的兴致一下子来了,一个个踊跃举手报名。
分角色读完,我觉得还缺把火!于是我让他们分组进行表演。
分开组后,他们的表演还仅限于分角色朗读。
这怎么行,我开始分组怂恿:“你们能不能就一个活动进行动作表演,比如老大臣看布料的情景。”
“合上书,用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就像演电影似的!”
“一个场景一个场景都表演,比赛一下,看谁演的逼真!”
我一步步进行着诱导,鼓动他们丢开课本,彻底沦陷成演员。
终于,武妤轩手舞足蹈起来了,杨雯程在镜子前扭起来了,王子予手中的大剪刀装模作样地在空中挥动起来了,宋晴雨把手托起来了,拇指叠加于其余四指之上,手里的那团空气仿佛真的被他拿捏成了衣服后襟。
当王忆如她们提出要站起来表演时,我的心开始狂喜,我知道真正的表演近了,春天的风要来了。
王忆如、毛夕瑶她们离开了座位,跑到教室后面,脱了外套,放开手脚,真刀真枪地演起来了。
其他各组也心痒难耐,拉桌子推板凳,也不甘落后地站起来了。
李翔侧头睁大了眼睛,直町着空气看,还喃喃自语:“多么漂亮的花纹……”
郭瑶托起衣服后摆趾高气昂地走起来了……
连平时害羞脸红的王子萱也尖着嗓子叫道:“可他什么也没穿啊!”
你一个手势,我一句吆喝,你一个萌萌的眼神儿,我一个夸张的动作,所有的人都丢开了课本,真正成了演员……
这才是学生该有的样子,这才是青少年应备的朝气!
整个教室喧腾起来,乱成了一锅粥!
有路过的老师,惊讶地探头探脑地张望。
有教务处的领导急急地跑来,惊慌失措地查看。
我则强忍着兴奋,站在讲台上,气定神闲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