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经济恰如一张白纸到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从污水横流、垃圾满地到基础设施完善、处处鸟语花香,从邻里矛盾四起、乡风浮躁到村规民约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以梨洋村为代表的中国乡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乡村善治、民生富裕、文化兴盛的发展之路。政策是发展的重要动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摘掉“穷帽子”,改变“老样子”,留下“好根子”,努力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
因地制宜、提振产业,为美丽乡村摘掉“穷帽子”。俗话说,“人穷则志短”,要彻底改变乡村的弱势地位,就必须强化产业振兴。然而乡村的发展不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只有意识到每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条件都存在极大差异,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稳健发展之路。比如C县离省会城市只有50公里,且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丰富,因而当地经过细致调研后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树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可谓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而X县距离大城市较远,但民俗文化、制糖等颇具历史底蕴,因而选择了借助网络发展农村电商经济,同样摘掉了“穷帽子”。可见,只要坚持因地制宜,努力发展适合的产业,乡村就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注重生态、优化环境,为美丽乡村改变“老样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幸福的生活,幸福离不开产业的兴旺,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近年来,以梨洋村为代表的中国乡村,坚决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等旧观念,深入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优化等工程建设,农户房前院后绿树成荫、花果飘香,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彻底扭转了“农村就是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提振了民众自我确信、自我发展的信心,也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少村寨更是借助互联网成为了年轻人旅行的热门打卡地。事实证明,乡村改变了“老样子”,就有更多条件书写新篇章。
挖掘文化、传承历史,为美丽乡村留下“好根子”。有人说,“你爷爷的爷爷大概率就是农民”,所揭示的是“乡村是中国人的根,也有中国人的魂”。近年来,不少乡村挖掘“基层自治”的优秀传统,在村委会的指导下,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起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性、地方特色的村规民约;积极实施乡贤文化工程,充分发挥乡贤在引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出资助力等关键作用。同时,不少村镇加强了家风家训建设,通过走访老前辈、修撰地方志、举办特色传统民俗活动等方式有效传承乡土文化,不仅凝聚了人心,而且为长远发展留根、铸魂,诠释了“农村有传统,村民有底气,发展有力量”的不朽哲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要塑形更要铸魂。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越来越多农村摘掉了穷帽子,改变了老样子,留住了好根子,不仅是乡村振兴之时,更是民族伟大复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