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好像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学文的出了社会后没有学理的这么好混。我不能给予这种说法一个定论。
高中文理分科时,我的文理科差不多一样的成绩,选择文科我也是犹豫了很久才做的决定。
当时迷茫得很,班级里的同学还有初中和我玩得好的朋友都二话不说的选了理科,听到的理由众说纷纭。
有的说我理科好,有的说理科比较容易考大学,有的说理科出了社会比较容易找工作。
可这一个个原因都没有打动我,我对选理选文还是犹犹豫豫。
打电话给我妈妈,问她,我选理还是文,她说你喜欢就好。我姑姑她们也说尊重我的选择。
最后的选择是选择文科,原因不是我文科好,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好像就是一种无形的引力吸引我吧。
高三时,总听见学理的同学说,你们学文的那么容易还不是背背就好,文科数学应该很简单吧。这时我就笑笑就跳过这个话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文科很简单,之前和一位小伙伴聊天时他说,要我说就是文科难,毕竟流传了上千年的文化可不是背背就了事的。
可我依旧不后悔我的选择,即使我高三醒来睡前都是捧着一本书在背书。
②
其实我高中并没有很坚信自己学文的信念,有时候月考考差了,我就时常想如果当时我的选择是理科会不会就不一样?
从小到大我真的不喜欢读书,不喜欢看书,更不喜欢背书。我之前说过我四大名著都没有看过。
我觉得喜欢的转变是要有个契机的。
我选择文科的时候,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变得那么喜欢文字,会热衷于文字。我的选择也只不过是遵从我内心的选择罢了。
也是高考后的大量阅读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史书典籍让我们领略。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本想学中医,可经过一系列考虑后,最终选择学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
填报完志愿后我是后悔的,后悔自己学医的信念不够大,气自己懦弱胆小。
录取后得知我是学语文专业的,也是一系列的后悔,高中时我是数学比语文好,可我填志愿的时候心想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把语文填在了前面。
我们学校转专业也特别难,于是我只好“既来之则安之”了。
③
刚开学那会还是百般的心里不舒服,可渐渐地深入学习课程后,这种不舒服才渐渐消去。
随着时间的前进,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里面开设的专业课,因为我喜欢读书,同时又学文,这两种就激发了我对语文专业的改观。
于是我现在真的很热爱它。
有一次听课时,老师讲到另一位老师的坚持写作,也建议我们从大一开始写作,坚持几年,毕业时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了她的话,我开始坚持每个星期写一篇,刚开始完全没有写作的思路,主题也很不明确,很青涩的笔法,可我也依旧坚持着。
现如今放寒假,听了另一位撰写人的建议,我选择在寒假一周输出三篇。
这个决定后,我已经坚持了两个多星期,现在我变得时不时就在想我文章的主题,吃饭时会想,练字会想,睡前也会想。
我决定写作的开始是为了毕业论文而努力练文笔,后来我就被文字的魅力吸引了,变得热爱写作,不写就心里痒痒的,像读书一样。
渐渐地,我变得想去挖掘那个时代的故事,想去了解别人的人生,更想执笔用文字挥洒我的故事。
④
想拼凑一个个简单朴素的文字,写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除了自己的输出外,输入对文科生来说更重要,没有好的输入就没有好的输出。
利用寒假时间,我让自己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我还会多去看古诗词积累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以前别人问我学什么时,我总会遮遮掩掩说文科,现在因为有了热爱,我恨不得你们都知道我是学文的。
热爱的东西多了,对待世界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了。
胡塞尔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我构建出来的”意思是,所谓现实,就是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我觉得这话说的极对,总听见有人说现实残酷,也许是你觉得世界残酷,主观还是在你,而不是现实。
我写文章至今,几乎两个月了,时间挺短的,但我也听到了外界对我的鼓励。
有读者说我的文章深刻,或看我文章看哭了,或我适合写情书。最打动我的是有位初中语文老师(同为都靓粉丝)说我适合写散文。
也是他们不一样的鼓励让我在追寻文字的道路上一直坚持着,即使这条路很艰难。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是历经波折变得热衷与热爱学文的南烛子,希望我的文字和我的故事有给你些许不一样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