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所谓的攻博计划,即博士三年之立志。
六年前,本科毕业考入研究生;三年前,硕士毕业通过了公务员考试,三年又三年,光阴荏苒。工作后才发现,读书的时光是如此短暂又珍贵,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惑和不解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再给我一次读书的机会,我会如何度过?是在碌碌无为中顿足悔恨?还是在书生意气中挥斥方遒?我想我必然会选择后者。
众所周知,工作是忙碌的,甚少再有停下来思考的时候,常常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再也没了踪影。于是内心便总是有个声音在召唤,“继续去读书吧”,我便萌生了读博的念头。
如果能通过本次博士的录取,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和理论功底:
一、多读书,读好书。
读研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并贯彻实施着“一年五十本”计划,之前读的绝大部分还是小说散文类书籍,读博期间我将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首先,从数量上说,将每年五十本提高到每年八十本;其次,从质量上讲,提高专业书籍的阅读比例,争取做到每年阅读五十本专业书籍,也就是每周一本,读完后第一时间整理读书笔记或者写读书感想,将知识及时整理,融会贯通。再次,多读英文原著,目前坚持了每月读一本英文原著,但都是人文社科方面的,读博后从法学英文原著入手,尤其多关注债法方向的一些前沿理论,多读英美判例和著作。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也可以提升英语能力。
二、苦思考,勤练笔。
除了上面计划的每周一本法学专著,每本法学专著整理读书笔记之外,就思考的困惑及时记录下来,多和导师师兄师姐们沟通,学而不思则罔,思考讨论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精神食粮的最佳途径,不怕问,不怕辩,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另外,目前攻博对于学术成果发表和博士毕业论文有严格的要求,我想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博一和导师沟通后确定博士论文开题方向;第二,博二的时候争取可以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并作为博士论文的重要素材;第三,博三期间将读书笔记及研究成果汇总,并完成博士论文。“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博士论文不是一天写成的”,有方向、有目标、认真积累、积极探索,一定不辜负自己来之不易的重返校园生涯。
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读完博士,我都过了而立之年了。不再是那个通宵熬夜背书第二天还能精神奕奕在考场奋笔疾书的自己了,也不再是那个仅靠毅力就可以跑完十公里的自己了。为了更好的完成三年的读博计划,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坚持跑步3-5公里,没有意外情况不能中断,还请导师监督。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平衡饮食、清淡为主,塑造良好的体魄,成为灵魂上的巨人。
四、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
读博是一场苦行僧之旅,旅行的过程中势必没有太多的鲜花掌声,甚至没有物质加码。研究生的朋友同学在这期间或许事业更上一个台阶,或许赚的盆满钵满,或许一战成名。选择读博,就要选择和名利划清界限,《道德经》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所谓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我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终有守的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选择寂寞的生活,是因为自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内心,是因为自信可以为了未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最需要的是一段让心静下来的时光,无论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让自己沉淀和积累,拨开人生的迷雾,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
五、兴趣爱好很重要。
决定去学钢琴的时候,我已经27周岁了,有人问:三十岁了,还可能学会钢琴吗?事实证明,我一直在坚持从未想放弃。小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没有条件学钢琴,工作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就给自己报了钢琴成人班,跟着老师愚直地学习,迄今已有半年余。学钢琴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自信,坚信自己即便已经近三十而立,人生依然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依然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全神贯注”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内心无比的宁静。我想这种沉醉的状态恰恰是读博需要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怡然自得。
偶尔还喜欢写点散文,写散文让我保持着对生活和美的敏感。读研期间、工作期间,都发表了一些散文,也获得了一种认同感,对建立自信也是极其有利的。
总之,兴趣爱好对于读博来讲,并非是either/or的选题,而是and的命题。有兴趣爱好是为了更好的读书钻研学术,钻研学术累了也可以在兴趣爱好中找到慰藉。
读博立志,立的是做一个好学生的志向,立的是不让光阴虚度的志向。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不应轻易给自己设限,试着给自己定一个要踮起脚或者跳一跳才能够到的目标,并自信地为之坚持不懈,相信一定有可以尝到甜果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