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亲密关系的痛苦之源。---克里斯多福孟
以上标题,换成“理想孩子”、“理想父母”、“理想闺蜜”、“理想生活”、“理想身体”。。。同样适用。
曾经我也热衷于追求理想的实现,人要是没有理想,是多么颓废的事情。但慢慢地随着生活剧情的推进,我意识到,理想阻碍了我在关系的深入,并强化了我对现实的抗拒。
亲密关系,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之一。
很多女性,包括我,都很热衷于爱情连续剧,喜欢看男主角对女主角各种宠爱的剧情,以前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就告诉我:在某个古装剧中,哇,那个男主角的眼神太打动人了,受不了。我被男主角圈粉了。
我也经常干这样的事情。好像女主角幸福的爱情故事,让我的心里得到了某种的补偿。
当然,除动人的眼神外,男主角最好又帅又多金,最重要的是,他只对女主角痴情和专一,只爱女主角一个人,愿意为了女主角做任何事情。没有女主角的话,他也没办法好好地活下去了。
我们迷恋这样的角色,是因为心中始终有对这样一个理想伴侣的执着,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寻觅这样的“理想伴侣”。
可能会解释自己年少不经事错过了某个人,或者坚信就是现在的伴侣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价值观如何如何不一致等等。甚至离婚了以后,又倒回去怀念前任的。反正,始终相信自己只是选错了伴侣,才导致现在婚姻的不幸福。。。。
对理想的执着还反映在生命的方方面面,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不满意(我算了算,现在是我的第4份工作,哪怕我现在工作很多方面都达到了平衡,我也还是忍不住考虑转行全职做我热爱的事情);父母对大孩的不满意,想要生个二胎来弥补一胎的错误,或者卯足了劲,想要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和期待的样子;对身材的不满意(汗,我的同事已经90斤,还在减肥,穿衣服非常漂亮了,还是不满意)。。。。
如果我不能得到理想的伴侣、理想的孩子、理想的生活、理想的闺蜜、理想的工作、理想的财富、理想的身材、理想的健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生活就是受苦。以前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哈哈。然后对理想的执着,觉知在收缩,我只会看到我想看到的,或者抗拒我不想看到的,生命也在萎缩,自己也在受苦。
而这些受苦,主要是源自对理想父母的执着,来自对外在可以满足自己重要性和归属感需求的相信。
人的一生,都在苦苦地寻找理想中的爸爸妈妈,等着会有那样一个能理解、能认可、能欣赏自己的人出现在自己面前。为了得到这个人,我们会伪装、会讨好、会努力把自己变成理想伴侣/理想父母想要的样子。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因此”理想的伴侣“/理想的父母还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我会看到,原来,外在并没有理想伴侣,也没有理想的。。。。(请自行脑补空白处)。孩子不想长大,只是想别人满足自己的期待和需求。
对现实的人事物,对外在的情境,接受还是拒绝,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这个选择决定了你是否真正进入情绪成年状态,决定了你是否真正地为自己的感受和人生负起责任。
有人说,接受的话,伴侣还会改变吗?
哈哈,这话说得,好像我们拒绝了,伴侣就会改变一样。反正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因为拒绝而成功改变过一个人。如果伴侣改变了,也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他的时机和意愿到了合适的点。
还有一种情况是,伴侣或许有短暂的改变,但由于我们对理想的执着,最终表现出来的拒绝(批评、抱怨、指责、远离、放弃。。。)都会让我们和现实的伴侣距离越来越远。
而且,不是你这么做的,伴侣也是这么想的,他/她也和你采用了看起来一样,甚至看起来不一样的方式来“改造”你。例如,我批评他的时候,话语就像机关枪不停地发出子弹,而我的伴侣则喜欢用“冷暴力”,一声不吭,扭头就走,表现出不在乎我、冷淡和疏远我。
这时候,我们都觉得:当初是不是瞎了眼,才找了对方成为伴侣?
关系越来越疏远,各自感觉都不好。克里斯多福孟老师说过:在权力斗争中,双方的感受是一样的。哪怕有一方表现得冷漠,但内心的痛苦一点都没有少,只是伪装或者压抑下去了。
对理想对方的执着,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改善或拉近一段关系。而我们也从来没有反省过,我们更愿意想待在幻想的国度里,就不用去面对现实中需求不被满足的痛苦了。情绪上的孩子,不想长大,只想让别人负责。
拒绝痛苦带来的后果有几个:
1.你强化了自己不舒服的感觉,痛苦甚至可能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你强化了与之配套的核心信念: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我是一个失败的人;
3.亲密关系会越来越糟糕。
我很喜欢埃克哈特托利的那段话:“除非你永久地从你的思维认同中解放出来,而你的临在意识强烈到足以瓦解痛苦之身,或至少成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否则爱情之花不会永久盛开。”
埃克哈特说:注意你是否内心存有抗拒?而《太傻天书》问:伴侣的表现为什么会被你视为问题?请思考。
牢牢捍卫自己价值观和需求的人、不想去面对自己脆弱的人,小我(ego)都是很强大的,他/她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的一面,只要自己是对的,只要自己感觉好,问题是,对方也不是傻的,对方也不愿意感觉不够好。所以,关系中纷争不断。ego看似强大,实际上也只是在掩盖自己的脆弱,最重要的是,ego真的没有什么好下场(写到这点,我内心默默地流泪)。
我很喜欢克老师颠覆性的观点:婚姻,本来就不是来让我们幸福的。
它是来让我们成长的。让我们学习对情绪负责,让我们学习超越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从而认出真正的我们是谁。
真正的你是谁呢?哈哈,欢迎关注克里斯多福孟老师的相关书籍,先卖个关子。
他真的是我很欣赏的一位老师,他的诚实、敞开和勇气,令我深深折服。虽然已经没有机会现场跟随他学习了,但这个体系我一直很认可,也愿意去推广。